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回复: 0

《时间的针脚》:谁耐得住时间消磨?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205
      积分
1067
      回帖
158
      主题
197
      发书数
12
      威望
877
      铜币
48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16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
发表于 2025-4-3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本一经面世便饱受评论界赞誉的书,有人称它是一本西班牙语的《飘》,有人称它是《卡萨布兰卡》的新一次演绎,而在略萨的口中,它是“一部充满阴谋、爱情、神秘和柔情的神奇小说”。关于自己这本处女作的一系列评价,西班牙作家玛利亚.杜埃尼亚斯(María Dueñas Vinuesa)认为显然过誉:“其实在创作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把它同什么东西进行比较或者模仿什么,当最后有人向你这么评价的时候你还是很高兴的。或许是有些相似之处,因为她们都是战争时期卑微的女性人物,她们被历史推到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并没有沉沦,相反她们坚强的站起来了,踏着历史的节奏不断前进。”

  作者本人似乎并不愿把自己提到一个和玛格丽特.米切尔这样的高度,这是正确的做法。就像小说里的女主角希拉一样,从贫穷的小裁缝到优秀的情报员,从单纯幼稚被爱情欺骗的少女到果敢独立的成熟女性,每个人都不得不在时间之下缓慢成长。至于长成什么样子,留名青史,或是成为历史的尘埃,没人能够预测。而在漫长时间密密的针脚之下,谁也耐不住时间的消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时间长河里做自己该去做的事。与其说玛利亚写出了西班牙第一畅销书,我更愿意称她用小说的方式梳理了现代欧洲历史的脉络。而用学者的方式写就一部小说,正是玛利亚在时间消磨下的美妙选择。

  这本小说因有着太多的元素而令人无法粗泛地概括其类型,政治、历史、悬疑、爱情、阴谋、女性、青春、成长,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阅读口味出发,判断这是一本怎样的小说。而这本书也在一个只有40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卖出了150万册,意味着每30个人中便有1人在读此书。西班牙《先锋报》说,“男人、女人、青少年、家庭主妇、评论家、教授、政治家……所有人都被这部厚厚的小说吸引了。”而对于人们热衷这个故事的原因,西班牙媒体如是评价:“或许《时间的针脚》的成功是因为它吸引了各种类型的读者:喜欢历史小说的读者会被其中一些典型的场景所打动,喜欢浪漫主义的读者可以读到一个充满激情的故事,纯粹喜欢悬疑小说的读者会被政治谍战所吸引。”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女人事业与情感的成长。故事里的女主角希拉从一个生父不详、十二岁辍学的私生女,成长为一名与上流社会交往颇密的时装店经营者,之后却又从马德里到里斯本,更名改姓地进行着秘密行动。而贯穿这一切的,却又是一个女性的情感世界的建造、崩塌与重建。在一名女性作家笔下,《时间的针脚》创造了一个叫希拉的强大的女性人物,整本书基本上是这个女性关于人生的独白。

  更有趣的是,在小说创作中,作者玛利亚努力地撇清自己与人物的关系,让主人公希拉成为故事真正的主角,成为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哪怕作者本人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而希拉只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裁缝,作者依然坚持用希拉略显狭窄的视野来看世界和讲故事。这种做法会考验作者的写作智慧,但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忠于小说的做法。“我甚至有的时候受到诱惑,要让读者知道更多的东西,知道一些希拉不知道的东西,但是希拉始终让我限制于她自己的视野中,让我始终用希拉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不是让讲故事的人去讲太多的东西。我不想讲那些我知道她不知道的东西,因为我必须要时刻地克制住这种欲望。”玛利亚如是说。

  在这样的文本处理中,主角希拉成为了一个亲民的女性。本该是阅读屏障的西班牙那段厚重而纠结的二战史,在作者笔下举重若轻地被化解开来。有西班牙媒体分析说,“《时间的针脚》之所以能迅速蹿红,因为它讲述的故事让你觉得自始至终身临其境,作者从许多历史细节处捕捉灵感,使这部小说成为不朽的时间档案的摹本。”

  作者玛利亚.杜埃尼亚斯生于1964年,是一名英语语言学博士,曾在北美执教,现任穆尔西亚大学教授。尽管其工作内容和小说背景的文史类研究并无一致,但玛利亚依然觉得文献研究的手段和工具给自己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便利。在新书的发布会上,止庵先生也说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一个大学教授写就了一个传奇”。这也足以解释为何整本小说都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考据范儿。

  拿出一张地图,看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在其下方的非洲北部是摩洛哥的领土。在1908年到1956年,这里归属与西班牙统治。几十万来自各个阶层背景的西班牙人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抵达这里生活。而玛利亚的外公与外婆当时也来到了这里,在一个叫做“德土安”的地方结婚生子,“摩洛哥对于北非的情感永远地出现在我们各种文艺作品中,我们始终回味着当年在摩洛哥度过的这段甜美的时光”。于是玛利亚在大学任教期间,开始萌生写小说的想法,试图重新把目光投向北非这片土地并写一些东西去回忆这片土地上留存的老一代西班牙人的回忆。凭借一名学者的职业习惯,作者开始收集各种文字、档案、报纸等文献资料。

  面对这本小说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作者选择从历史人物入手,抽丝剥茧地提取素材。

  玛利亚选中了胡安路易斯贝德维格尔,一名在1936-1939年期间任职的西班牙驻摩洛哥各级专员。而在这位官员背后,作者找到了另外的人物,他背后一个名为罗莎琳达福克斯的女人。每段历史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尘封的爱情故事,作者用学者的敏锐找到了这一切。而这些真实存在的人物,也让作者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小说时间坐标的历史空间。

  当然小说并不只是重述一个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那么简单,作者把研究中关于间谍活动的成果悉数放入,就像一剂秘方,让故事顿时刺激而有趣起来。玛利亚说:“二战时期的西班牙同时被英、德等国垂涎,政治阴谋、间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这片土地上演。我从一个被卷入战争的女性视角出发,给关于那段历史的传统观念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

  这本小说人物背后的真实人物,早已在时间的消磨下变得面容模糊,被人遗忘。而根据他们重塑的虚构人物却随着这本40万字的小说,被人们重新认识。在永动的时间针脚之下,我不得不掩卷深思:究竟谁配得上永垂不朽,而谁又耐得住时间的消磨?

  字数:2156
  转自:乔小囧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4640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 13:30 , Processed in 0.07876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