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7|回复: 0

《身后无遗物》:直视日暮 于寂寞荒原上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410
      积分
656
      回帖
47
      主题
113
      发书数
0
      威望
576
      铜币
3617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4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26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读到伊藤比吕美,是在多抓鱼书店里随手翻《闭经记》,因为过于好读,久违地体会了一回“手不释卷” 。彼时我尚未读到比吕美老师是ENFP的显著事实(笑),但已经被这个50代阿姨又可爱又直白的书写深深打动。《初老的女人》是比吕美老师步入60代之后的随笔故事,父亲和丈夫离世后,作家从美国搬回了日本生活;而《身后无遗物》的故事散落于两段之间,当亲密之人的离去成为缓慢却无可避免的现在进行时,关于生前死后,关于老去,关于寂寞……

  如果说《闭经记》留给我的印象是桑巴舞的热情,《初老》中有夕阳无限好的自由洒脱,《身后无疑物》则是独自一人面对日暮的开始,那种真切可感的荒芜和落寞,和“在最后要唱一句,我不会再被寂寞困扰了”的生命力与达观,让我觉得最为难得。

  阅读比吕美老师,可以得到鼓舞、振作精神,因为这样真诚、几近透明的书写,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误解与损耗,读者仿佛置身于同一帧画面,在那个当下,听到作家的心声 —— 有时是让人忍俊不禁但是深有同感的吐槽,有时是腹黑又精准的通感譬喻,有时是让我一惊、“这也是可以说的吗”的付费内容。她像在播放一则信息量相当大的预告片,让还在30代的我,有实感地看到人生黄昏时晚霞真正的成色。

  那些讳莫如深的、容易被忽视的,例如老年的欲望、生理的变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作家坦诚而细腻的讲述,让它们的存在变得清晰可鉴。而让人在阅读时能自然地产生某种情感链接的书写,也来源于比吕美老师行文毫不掩饰自己“普通人”的那一面,其中也会有不那么明亮的时间。她讲自己养女儿们的经历、喜悦与歉疚,曾经有过的婚姻失败,对于父亲独自在熊野度过晚年、后知后觉的遗憾,临终照护丈夫的感想、丈夫离开后生活里巨大的空白与寂寞……

  印象很深的一篇,是比吕美老师与比自己更年长的上野千鹤子、田中美津(两位都是日本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一起参加了活动。自诩“三无主义”更为冷感的比吕美在这篇写道:

  因为我讨厌对立,也不喜欢写别人。我只能写我仔细观察过的事物,这就是我和我的家庭。所以我一直在写自己的家庭,写夫、孩子、父母,离婚、育儿、照看老人,写我自己,以及我的身体。

  现在年过六十岁,我依然在思考,想的还是我自己的事,并非社会问题。我书写自己的家庭,就是我的抗争手段。通过写这些,我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女性连到了一起。

  读到此处,心有戚戚焉。如果说旗帜鲜明、发人深省的主义是外显的抗争,深耕日常、孜孜不倦的讲述,也有水滴石穿的力量。让存在着的、曾经不足为外人道的拥有了专属的记录,让我们得以在文字之中拥抱和握手。

  水漫涨,势要吞噬一切。

  这句特别有石牟礼道子的风格。

  也像在描述世上所有女人。

  如果要选一个画面,定格这本在我心里的图景,那么我选比吕美女士独自牵着她的恒星、内向的爱犬克莱默去岩山散步——这也许是这一天里的第五次,在荒凉粗粝的大自然中,被松开牵引绳的狗,在黄昏时伫立的人。不是“衰暮与道别”这样“太清幽与微弱”的意境,是还会继续在这生命旷野中生活下去的留恋与勇敢。

  日语里说一个人独自度日是“一人暮らし”,我很可以通感这个独自近黄昏的“暮”字,但与其伤感其中落寞,不如借一些比吕美式的乐观,欣赏完今天的日暮,我们还有明天。

  字数:1143

  转载来源:邪恶摇粒绒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163312/



[发帖际遇]: 劫天下 积极锻炼身体,奖励 2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22:35 , Processed in 0.1096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