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3|回复: 0

从祥子的“意识形态”看《骆驼祥子》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UID
593
      积分
2641
      回帖
329
      主题
233
      发书数
0
      威望
2360
      铜币
6530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6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24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骆驼祥子》描绘了祥子堕落的悲剧,从正直、老实、善良、怀揣着自食其力的美好梦想却变得自私、狡诈、浑浑噩噩混日子。祥子作为一个出卖劳动力的无产阶级,他的梦想本质上是成为小资产阶级——占有能够养活自己的生产资料,获得自由。然而,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他自带的阶级弱点:无知、弱势、个人主义最终将他拖入了深渊,让他成为了他所不屑的同类。

  祥子的理想无疑是美好高贵的,他的思想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以劳动为荣,憎恨以占有生产资料为手段、剥削驱使他人,为了改变被剥削驱使的现状而又不剥削驱使他人,在他有限的视角里,他的钱是从车“产出”的,拥有车出租的人便是不劳而获的,没有车的他是依赖于有车的资本家的,是否出租、价格与时间都由对方决定,正是因为他除了自身以外别无其他,他所挣的钱完全是受到资本家的掌控的,为了独立与自由,他自然而然地萌发了拥有一辆车自己来拉的梦想——“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然而,梦想作为个人的欲望,它实现的场所一旦成为社会,就不再能够是自我所能完全决定的了。《骆驼祥子》有着对于现实的洞悉,它以祥子的无可奈何,揭示了一般的社会规律。这正是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祥子是一个有着自我意识的无产阶级,有着对自身欲望清晰的认知,也有着实现的觉悟,但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力量在于群体,这就决定了他脱离群体企图以个人力量达到个人解放的愿望是注定要失败的。

  祥子的无知、弱势、个人主义实则是统治阶级刻意为之的结果。统治阶级通过用长时间的劳动与低微的薪资回报来轻易地统治劳动人民,使他们只有时间忙碌于生存中零碎的琐事。无知是比起钱财更难以察觉的“隐性剥削”。祥子的多次“不幸”都是由无知造成的。他第一次丢车,是他虽听闻战乱消息但说法不一而怀着侥幸心理为赚大钱而拉车,却被逃兵抢去了车。战乱的消息纷杂混乱,没有准确的来源,这体现了军阀混战时期官方对于生死攸关的信息都进行拦截,阶级矛盾的尖锐正折射了那是一个混乱无序、弱肉强食的社会。祥子第二次是被孙侦探欺骗,让祥子以钱买命,祥子的“无知”让他只能从曹家慌张逃跑的景象而轻信了孙侦探,他只能从个人经历和具象的角度去理解外界,而不能从宏观的、抽象的角度去理解外界。他只有直观感性的思维,这是人最原始简单的思维,不需要任何的习得。他的思维模式是由他农民的出身所决定的,他缺乏的系统的、宏观的理性思维是需要学习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阶级固化的手段,是一种只消费而不生产的活动,因此只有具有一定资本的阶级才能够进行的。祥子被虎妞骗婚后,想要逃跑,却又因自己的“无知”而逃跑不得,“在他的心里,凡是坐火车去的地方必是很远,无论怎样她也追不了去。”可见,在祥子脑海中只有模糊的远近概念。祥子第二次丢车,是为了给难产的虎妞请“大神”。而这仍旧是因为无知导致的迷信心理,实质上,道士这一个群体本就是利用了时代认知发展水平不足与人们心理安慰的需要来以欺骗寄生于社会的蛀虫。祥子的无知还更多地体现在他缺乏对环境的觉察,这也造成了他与环境的冲突,毫无疑问,他像个“人”一般活着,有着他的梦想与情感,他对自我的欲望有着清晰的认知——买上自己的车,自食其力,实现自由独立,也清楚自己的情感,他不爱虎妞甚至是厌恶她的,他真正爱的是小福子。但是,他难以察觉城市的特性,依旧用“农民思维”过着他的城市生活,这就注定了他的不适应。譬如还有高妈在建议他放小型高利贷、起会时,他并没有试图努力理解“银行”、“贷款”的操作,而是认为只有现钱是最为实实在在的,“一分劳动换一分回报”的老实本分的观念固然无错,这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产物,他错在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了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同样地,他对于刘四爷与虎妞的“剥削”行为感到不屑,但这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刘四爷与虎妞不仅是在靠资本挣钱,还需要进行管理,而这也是一种脑力劳动。

  祥子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样的弱势使“要强”的他不得不“脆弱”得难以承受外界的打击。在自我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长期对峙,而自我总是处于失败的时候,很自然地便会体会到被压迫感,祥子的自尊甚至是自傲,就在这样力量悬殊的对决中被狠狠地碾碎了,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便不由地感到自己弱小了,也就自怜自艾乃至自私了。他与虎妞的婚姻从头至尾都是由虎妞掌控的,完全没有考虑他的感受,而他也只能敢怒不敢言的屈从,只因地位的悬殊导致的权力不平等。“刘四爷要是买出一两个人——不用往多里说——在哪个僻静的地方也能要祥子的命!”。面对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他也只能因为没有钱而放弃,在他一个人都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他是难以负担起养活小福子一大家子的责任的,然而这样亲手放弃所爱选择“自私”活着所带给他的痛苦,是精神上的自杀。更何况,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地“折磨”他,祥子通过多次身体的病逐渐意识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自己单方面一味依靠自我意志的坚强是无用的,一场雨就能轻易地打倒他。拥有“上层建筑”的人们在车里、在房屋里,这场雨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如晴天一般的另一种天气,因而他们有诗人般的闲情逸致可以吟咏,而对于穷人却则可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他们可能因此得病,伤身耗财,他们成为盗贼、娼妓。正如书中所写:“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祥子因“弱”而“坏”,但这种底层民众的“坏”,有时是为自我利益的声张、反抗与报复。

  祥子的个人主义在主观上是由他孤僻的性格造成的,他要强的性格使他认为自己应当是“高出一头”于他所处的环境,他的高傲便也使他与环境格格不入,而他也乐于这样的格格不入,他封闭自我,拒绝同情“弱者”,因为他认为他们的弱小是由于不够努力,他起初只以主观归因片面的观察外界,足见他思想简单而偏激。客观上则是由于小农意识的劣根性——视野狭窄,他拉他的车就像耕他自己的田一般,只用管自给自足。然而他只关注个人的幸福与自由,这更多是出于本能的渴望,而非理性的思考,他没有察觉到个人包含于社会,他不关注社会,没有对社会规律的观察,那么他违背社会规律的愿望自然会落空。

  祥子的结局是较为“科学”的。从现代生产关系观点看来,“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普遍形式,市场调节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法律规定为转移,必然地把剥夺劳动者阶级的生产资料、使劳动力普遍成为商品作为自己的基本历史前提。”在资本家以大规模集中严格管理的方式进行生产时,压榨劳动力同时节约资源与成本,必然效率更高,而价格低廉便是自由买卖中必胜的砝码,小资产者作为个体户,只有两条结局,这是由小资产阶级思想中反对剥削与渴望剥削的矛盾所决定的,他们要么被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侵蚀,重新成为无产者,要么利用现有资本获得更多资本剥削他人。而祥子则是前者。

  老舍笔下作为底层人民代表的“祥子”。他以深入人物内心的笔触、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让读者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坏”,而不是批判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坏”。他让读者切身地感受到穷人如表象所见只有“低级需求”,相反,他们与富人都是“同样的人”,他们有同样热烈且真挚的梦想与情感,却由环境所迫而无可奈何,因而对于祥子由“好”变“坏”竞难以责怪,而只能唏嘘不已,让人憎恶这不公的现实同时又离真实的黑暗更近了一步。

字数:2701
原作者:君以外害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05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22:55 , Processed in 0.12030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