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52|回复: 0

《局外人》的哪些情节、段落体现了加缪的存在主义哲学观?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1085
      积分
1009
      回帖
126
      主题
221
      发书数
0
      威望
835
      铜币
2205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8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知道人是否自由,就必须了解人是否能拥有一个主宰。加缪认为,在关乎人是否自由的这个问题离不开回答另一个问题:上帝。因为在上帝面前,人是没有自由的,只有生来的原罪。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两种抉择:要么人是不自由的,全能的上帝为此负责。要么人是自由的,那么人就要为自己负责,那么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因此,我们就可以为自由的人下一个定义:自由的人拥有自己精神和行动的自由,并且为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在尼采高呼上帝已死后,人类就已经杀死了上帝,现在,人们只能靠自己。

  法国哲学家蒙田也认为“人类靠自己是注定要变成自由的”。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的好友萨特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人是被迫自由的,一旦我们被投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一切所作为负责,不能仰仗人类的善良,并不存在可以依靠的人性。“这也是为什么默尔索没有选择开枪自杀的原因,他愿意为自己杀人而负责。而死亡,不过是逃避而已。(这里开枪自杀的解释,在我的另一篇书评里: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453109

  雅斯贝尔斯提到了克尔凯郭尔说的Grenzsituationen之上,即 “极限境遇”。在这种时刻,人们会发现自已受到所发生之事的束缚或限制,被这些事件推向了正常经验的边界或外缘。你可能不得不做出“生或死”的抉择,不得不为自己做的事担起责任。[4]当默尔索和阿拉伯人在沙滩上对峙时就是处在这样的极限境遇当中,处在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打破了一天的平静,但是他没有选择自杀,即使预感到自己会被推向审判自己灵魂的法庭,他做出的抉择仍旧是为自己杀人这件事承担责任,直面此刻的荒诞,直面即将到来的荒诞。

  默尔索从拒绝自杀再到拒绝上帝,至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未曾感到过一丝后悔。对于生命的沉思,一直贯穿着这本书,无论是第一部里光的审判象征还是第二部里在监狱里大量的心理活动,都展现了默尔索对生命的思考。而拒绝自杀,神父,拒绝被拯救,拒绝忏悔,更是全然对自己生命负责的表现。

  默尔索拒绝了老板对自己的升职计划,因为:“人永远也谈不上改变生活,何况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让我反感。”[3]但在老板看来默尔索是胸无大志的人,还认为像他这样“做生意准砸锅。”老板正是为自己的目的而活着的人,将希望寄托于将来的生活,可当某种意义成为生活的种目的时,为达到他目的种种要求,人就变成了自由的奴隶。牧师说默尔索一定在监狱的墙壁上看到过上帝,并且将来死后也一定会看到上帝,但是默尔索愤怒地告诉牧师自己对这面墙壁比世界上任何东西任何人都熟悉,如果他曾经试图寻找什么,那就是玛丽和其他遇到过的女人”。荒谬人以他所知道的东西去生活,而不引入任何不确切的东西。 [4]默尔索正是凭借这种信念进行抗争,他要知道在毫无希望的条件下生活是否可能。而不是顾及明天,设定目标,预先假定对自由的信仰,而非真的自由。

  默尔索让自己从成为自由的奴隶中挣脱出来,就像西西弗斯,如果西西弗斯感到日复一日重复的痛苦的话,那么它就成为了自由的奴隶。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正是因为他赋予了西西弗斯一种不抱希望然而又对于当下命运拥有全然的把握,对自己每一个推石头上山动作的把握。所以默尔索同西西弗斯一样,获得了一种不抱希望的解放,放弃了对上帝的幻想,只有拒绝成为自由的奴隶,才能成为生命的主人。

字数:1209
原作者:暖梨灯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4531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15:02 , Processed in 0.1455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