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2|回复: 0

《希望之罪》:易学少年论因果论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1085
      积分
1009
      回帖
126
      主题
221
      发书数
0
      威望
835
      铜币
2205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7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希望之罪》,用时五个小时,即便知道结局,也看的憋屈、纠结、难受。

  书腰其实已说明故事梗概,一个少年卷入了罪案,找到了一具尸体,而已知还有两名潜逃的凶手和一名不知所踪的受害者。那么,他们的家人又是如何想的呢?是希望他作为受害者清白地死去,还是希望他作为杀人犯活着回来?

  母爱的伟大,正因那份不顾一切,她不理会世俗的偏见,也不考虑未来的一切,更不在意带来的后果,她只想自己的儿子能好好活着,哪怕背叛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教育,背叛了世俗的正道。父爱是深沉的,他坚信自己的儿子坚守着正义道德,哪怕这样而被人杀害,父爱也是顾全大局,当儿子成为了凶手,美好的家庭从此支离破碎,家人将遭受社会唾弃而难以继续生存,女儿将遭受霸凌而无人援助,为了家庭的未来,他只能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

  谁对,谁错?世间之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我们无法审判谁就一定是错的,也无法确定谁就一定是对的。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站在哪方,感性、理性,从来都不是绝对的。那一把小刀,就像天平上的小球,在天平上来回摇滚,使天平不停地向两边来回倾斜。

  以上观点,我不想说出我的选择,或者说,我并不想做选择。

  舆论,也同样是本书所讽刺的,真相尚未明了,舆论已经开始对这家人进行袭击,似乎少年成为凶手已是板上钉钉之事,真相出来,这群人又换了一副嘴脸,然而,舆论造成的伤害岂是几句道歉所能弥补?确实可笑。关于舆论,我已经谈过许多次,这次不想再谈了。

  相比而言,我更想讨论另一个东西,一个在书里多次出现,但又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它叫结果论。如果父亲不没收少年刀子,那少年未必会死,结果尚未可知,如果父亲能阻止两个少年买刀子,那少年们或许会遭受欺凌,却不会有杀身之祸。而反过来看,却变成,正因父亲没收少年的刀子,使少年无法成为凶手,从而成为受害人。这就是典型的结果论,也是因果论。

  在逻辑上,其实这种说法很扯淡,因为客观事实并不会因人的主观想法而转移,不能说父亲没收了刀子就一定会导致少年被害,在逻辑上这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这种说法也如同马后炮,不,这就是马后炮,当果出现后,你根据这个果找到你所认为的因,但果一定是这个因产生的?不见得。

  说来也讽刺,虽然因果论很扯淡,在现实中却常常被用以当成借口。相信大家都会说过或者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当初怎么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怎么样。通常这是典型的自嘲句型,大多情况下都是开自己的玩笑,自然不必当真。但若对象不是自己而是他人,这话则会变成,“若是当时你/ta听我的,现在就不会这样。”

  多么熟悉的话语,若是玩笑便无所谓,若是推卸责任,这种说法未免过于主观。会造成现在的结果,未必就是因为当初没听你的。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关联着许多因素,任何一个因素缺失都可能产生失败的结果。因此,所谓的因果论,其实多数时候是人们的主观臆断,与其说人们这个因造成这个果,倒不如说,人们更愿意认为这个果的出现是因为这个因。

  母亲得知儿子牵扯命案与之前的受伤有关之时,开始寻找形成这个果的因,慢慢地把因归咎到自己、丈夫与女儿身上,从主观上将这个因无限放大,自责之余,敌视丈夫、女儿。父亲坚信儿子不是凶手这一个果,是因为儿子当初钓鱼那颗善良的心,而确定儿子遇害后,又将遇害的果归结于自己收了刀的因,以及自己当初教育儿子善良的因。

  一件事的失败必然有其缘由,而这种缘由,人们总是更愿意接受那个自己能接受的。当然,像故事人物中的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且我深有感触。回到现实,还有一类更加离谱的人,当他们实在找不到缘由,便又为这种果的形成冠之以迷信,风水不好、时辰不对、未向佛祖祈祷等等,并非说玄学之说皆是迷信,但一味将失败之缘归于玄学之上,便是迷信。

  正确的因果,应是用严谨的逻辑排除其他可能,而得出形成此果的因,而非将自己主观意志强加因果之上。

字数:1369
原作者:凌闲之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6776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14:33 , Processed in 0.06409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