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667
好友1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111 小时
用户组:举人
搬砖中...
UID667
积分1468
回帖1836
主题66
发书数0
威望517
铜币5956
贡献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11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这本书的英文标题是《The Privileged Poor》,是“寒门幸运儿”的意思,译者翻译成《寒门弟子上大学》。“寒门弟子上大学”更多动感,让人遐想。
作者来自于迈阿密的椰林区,家境贫困。幸运地参加了“赢在起跑线”项目,因此能够就读格列佛预科学校-一所昂贵的私立高中,在生活和学业上能够提前做好适应精英大学的准备。最后不出意外地考入阿默斯特学院-全美排名第二的文理学院(私立)。像作者这样出生贫困、因一些原因能够进入著名私立高中提前适应精英环境、最后考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有一个特殊的标签,就是“寒门幸运儿”(Privileged Poor)。与之类似的另外一类学生,就是考入精英大学之前没有就读过著名私立高中的,叫做“双重贫困生”(Doubly Disadvantaged)。之所以是“双重贫困”,除了经济上的贫困,还有一点是他们在上大学之前缺少适应精英大学的生活和学术上的准备。面对大学浩瀚的资源,他们却无所适从。
判断一个大学生是否有一个成功的大学生涯,便是有无在大学对自己和社会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尝试找到热爱之事,并且明确目标,能够通过利用大学的资源或多或少达到自己的目标。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退而求其次的一个目标就是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以及在生活上对大学有归属感。
在作者做研究的这所大学,许多本科生出生于世界上最有钱的家庭,实际上大部分美国精英大学都存在这个现象。精英高校也是上层社会的缩影,即便是最基本的学业学习,也形成了隐形的机制和人际关系,更无论在大学生活中的种种隐晦的“秘密”。无疑对这些隐形文化机制没有经验、生活贫困的“双重贫困生”带来冲击。
本书历时3年在“英杰大学”实地调查,通过访谈的形式,研究了双重贫困生和寒门幸运儿在大学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从与大学同学交往情况、与导师和大学管理人员交往情况、大学管理制度的适应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研究对象主要是拉丁裔和非裔贫困学生。通过一段段痛心的访谈,触动到我记忆深处的一些记忆,让我对自己在大学的经历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大学就读于一所双非大学,学的是矿物资源工程专业。这个专业属于国家扶植专业,一年学费才3600。由于是艰苦专业,很多同学都是高考调剂过来的,同时也是从农村读书出来的孩子。全专业有50个同学,经济上属于城市中产的同学大概在20%以内,所以在大学比较少受到来自同学的经济压力。同学比较“低调”,自己也一直在做一些事,所以对贫富差距没有太大概念。第一次对贫富差距有感性认识还是到深圳工作,成为教培行业的老师的时候,来自其他专业同龄人的“奢侈”表现和学生不同的家庭情况让我有所触动。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回想起我的高中,在县中就读,周围环境无非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唯一与学习无关的早上和傍晚的集体跑步。在一中的日子很多时候是自卑的,因为同学间唯一的比拼就是学习,自己高中三年几乎都是最早到教室的,但成绩在班上排名中等偏上一点,感觉自己很笨,丝毫不觉得是教育方式和特长的问题。上了大学有更多自主空间,进行了探索,开始觉得高中要是不那么听话,按照自己节奏复习思考,应该会更好。前段时间看央视《高考》纪录片,正好是2014年高考的记录,我们和石家庄市精英中学管理方法极其相似。同时看到人大附中的学习模式,浙江的游学,上海务工子弟的教育方式,让人感叹高中目光狭隘,竟会对一个规则盲从,进而怀疑自己,呜呼哀哉。
要说按照书中的分类,自己是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应该是“双重贫困生”。要我说家里还是有一定积蓄的,比起这本书里的“贫困”,比如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样的情况,还是能够有所保障,所以不能严格说双重贫困,但家里也是属于社会底层劳动人员。
在高中和其他人有2个不一样的地方。一个写周记。在高一上学期我们换了一个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写周记。我坚持了2年多,直到高三最后一学期。期间周记内容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获得过市里的语文竞赛奖项,这样的经历也让我之后一直有记录心情和感悟的习惯。另外一个是读报。每次放假都要坐1个小时公交回家,候车的时候都要在报刊亭买《体坛周报》或是《环球时报》看,这也成为高中课后唯一的乐趣。
要说对城市生活的适应上,由于我爸在山西阳泉煤矿打工,所以自己放假时会去山西阳泉,在市里和矿区活动,因此有了对城市功能的基本了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知者无畏,上大学时就是告诉自己,在了解的范围内要多去尝试。在关系处理和学校归属感上,在那4年完全沉浸在其中,没有感觉太多不对的地方,因为没有意识到要跳出来,站在另外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处境和消化自己的困惑。当然这都是后话,没有当时的努力和困惑,也不会成为现在的我。
在关系上,最大的变化是慢慢学会了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在和不同的人接触、阅读和行走过程中慢慢改变的,最后就是变得比较自然。我讨厌在酒桌上一堆人谈论没有意义的话题,这是强迫自己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场景后无比痛苦而领悟的。我会参加读书会,看晚会,一对一聊天,跑步,独自旅行等,这些才是我的最爱。
同时对于我想要的,我也会去争取。比如同学之中流行参加采矿模型大赛,我踌躇了很久,主动找系主任说有没有什么项目和思路给一个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大二学生,当然被那个冲动的系主任骂了一顿,就说我“就喜欢现成的,懒惰”,被拒之门外。当然也有成功的,比如做毕业设计、找心理医生求助、组织理想的活动等,让自己想法变现,获得满足感。
讲到处理关系,实际上更多的了解和接纳自己,同时不要害怕自己不同,以及有独特的想法,要调动资源去实现它。行动起来,与人接触中,才能慢慢相互了解,乃至共情,达到满意的关系和结果。
在大学归属感上,想到一个故事-关于美国航天的衰落的原因。衰落并不是因为没有了技术,技术都保存了下来,留在了图纸上。真正原因是缺少将技术连接起来的人,以及实现它的组织。上世纪那批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老去,美国航天发展由此冷却。人能弥合冰冷的技术。
同理,有一些好的与大学里各种人比如行政人员、老师、同学等连接感受,会对学校更有归属感。再加上尝试发现美,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建筑、学校的一草一木等,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对大学感性的认识。
这本书是一本刺痛之书,它详细记录了“双重贫困生”上精英大学的疑惑和窘境,一个个同学现身说法,让读者感受身受。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觉醒之书,我们不是仅仅要做好自己,我们也要学会审视制度和规则,争取权益。
最后,致敬那些“寒门幸运儿”和“双重贫困生”,他们智慧、勤奋和勇气的故事给人力量,他们理应变得更好。而记录他们的故事的人同样值得赞叹,被看见是改变的第一步。
字数:2620
转自:行走的阿登 评论 寒门子弟上大学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895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