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6|回复: 0

《雪人》:不只止步于犯罪悬疑小说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UID
593
      积分
2626
      回帖
328
      主题
233
      发书数
0
      威望
2345
      铜币
6599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6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1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从不看恐怖片,原因就是不确定在看过之后某天不经意间的一个场景勾起你的回忆而无法战胜自我内心的恐惧。但挪威作者尤·奈斯博以犯罪、悬疑、惊悚著称的《雪人》却给了我不同的体验。不得不说,开篇的很长一段都被恐怖的氛围笼罩,一度因害怕想放弃阅读,但当某个阶段一旦突破,你就被它深深地牢牢地吸引住,欲罢不能想一睹为快。《雪人》不同于其他快速阅读的犯罪小说,它更偏向于文学小说。作者在刻画人物,构筑情节,描写心理的同时,也在恰当的时候阐述对社会的思考,对人性的拷问,对世界更深层事物的探究。可以说作者不单纯在讲故事,而是借故事来揭露和表达进而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对于作家尤·奈斯博,被封为挪威最佳惊悚作家可谓实至名归。他的经历也同他的小说一样一鸣惊人,他属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很出彩的那类人。早年曾是挪威知名的摇滚巨星,同时在金融业就职,被挪威最大的证券公司高薪挖走。后来事业和爱好难以兼顾的时候他濒临崩溃,他最终决定去澳洲休假,并在那一段时间里,写下了令自己名声大噪的“哈利·霍顿警探”系列的第一部《蝙蝠人》。

  1故事脉络、情节

  故事有两个主要地点,奥斯陆(主)和卑尔根(次)。(哈利和拉夫妥分别是这两个地区最优秀能干的警察。)主线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以哈利为首的警察一方,一条是被杀或失踪的女性和其家人(也包括警察拉夫妥的死),一条是凶手(马地亚)利用一切可以隐藏自己、替自己当替罪羊的人来混淆并引导警察寻找错误的线索。

  马地亚在年幼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母亲出轨,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孩子,于是杀死了母亲,逐渐成年后陆陆续续杀死了对丈夫不忠且生了情人孩子的妻子,每年初雪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女性死亡。故事如雪一般深不可测,那鬼斧神工的布局功力以及极度复杂又烧脑的情节,使他当之无愧北欧重量级犯罪小说作家的称号。故事结构紧凑,以穿插式的事件套事件的形式展开,扑所迷离,给读者登峰造极的阅读体验。

  2性

  小说中性是一个引子,一个导火索。在这里,性随意、放纵、冷硬,直白简单的描写,好像它只是人们用来解决生理需要的一个工具而已。

  性是犯罪的起因根源。故事的开篇就讲述了一个已婚已育女性外出偷情的片段,幼小的儿子坐在车里等着她回来,无聊中堆起雪人爬上去从窗口发现了母亲的秘密。如果没有马地亚母亲的不忠,并生下了带有遗传疾病的情人的孩子(马地亚),也就没有了后来所有的故事。

  很显然,作者在倡导一种纯洁的性与爱。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父母共同的亲生孩子,对身世的恐惧会伴随着他的一生。最后,当其中一名失踪女性碧蒂被杀,她的儿子尤纳斯抱着爸爸菲利普(非生理上的父亲)说我会永远爱你,父子的眼泪传达出的情感不曾因为血缘关系发生丝毫改变。

  以史德普为代表的风流男人和那些被杀害放荡女性,他们对性的随意开放态度,是普遍的社会现实,也是值得人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3雪人

  雪人在书中设置得很巧妙。它是凶手的代号;是每一次杀人现场的标志物;是一种意象表达,代表着每个不是自己父亲的亲生孩子的内心世界;雪人的纯洁与凶手的阴冷内心和残暴手段,与凶手仇视的女性受害者曾经的放荡都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雪人僵硬的外型、洁白光滑的“皮肤”与凶手的奇怪遗传疾病相得益彰。凶手的雷诺氏症候群和硬皮病遗传自他生理上的父亲,雷诺氏症候群会让脚趾和手指变冷变白,硬皮病是变厚的结缔组织会造成皮肤紧缩,皮肤会变得平滑,皱纹消失,表情变少,脸逐渐变硬,变成一张面具,手臂会变得弯曲,无法伸直,最后站在那里无法移动。这个症状最后会让他有一个尖鼻子和噘起的尖嘴唇,这将带给他极度的折磨和痛苦。

  4人物

  主人公哈利的性格最为鲜明,他在外人眼中是个任性、傲慢、爱争论、不稳定的酒鬼,而随着破案的过程读者的逐步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曾经受过伤害,内心有对自己人性的恐惧,对案件执着认真,心思细微缜密,总能从一个个看似毫无联系可言的线索入手,让周围人包括读者都摸不着头脑,却总能由此发现重大突破。他把一些解不开的事物放在一起,在脑中不断撞击,突然冒出的灵感就是一个最佳突破口。哈利判断一个人会从什么导致他有如此行为的心理原因入手,如此解读判断他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凶手。这是作者刻意塑造的英雄,但这个英雄也那么生动有力量地活在了读者的心中。

  凶手安地亚:罪犯的连环杀手身份被刻画到了极致,他可以把犯罪过程精确计算到每一分钟,不仅精心设计好犯罪现场还包括为警察的救援制造难以克服的障碍。他与哈利一正一邪,智力比拼的高段位阶段也是最精彩的阶段。凶手的每次出现都代表一个人会死,且被杀死的人都惊讶于凶手竟然是他,他像黑影一样在各个角落游荡。入木三分地刻画他残暴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之所以如此残暴的原因,他所经历的一切让读者对他恨不起来,他也同样是一个受害者,就像最后哈利醒来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安地亚死没死,如何保护好他不要让他死。哈利对安地亚的态度代表了作者对安地亚的态度——慈悲与怜悯。他并不孤单,也有人和他一样因为有个淫荡的母亲,所以才会遗传到瑕疵基因,并且将经历残酷的死亡过程,最后英年早逝;但他又很孤单,在这场净化的战役上,不太可能有人感谢他。

  作者对每个人物包括小人物在内都刻画极为细致,从方方面面铺陈开来,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就好像站在你面前了。

  5气氛营造和烘托

  作者有营造惊悚的一流天赋,能顺畅自然地将平凡自然的场景转换为令人毛骨悚然的情境。整个背景的大环境都笼罩着一层阴森恐怖,寒冷直逼骨髓的死亡气息。

  例如“他似乎听见走廊外传来细微的窸窣声,仿佛隐形的傀儡操纵线正在增加、变长,偷偷摸了进来,吞噬黑暗,形成闪烁的微弱光线,颤抖着,摇晃着。”

  “她缓缓抬头,朝天花板看去,只见白色天花板中央多了个深色圆圈,圆圈中央挂着一颗晶莹的水滴。那水滴离开天花板,落在餐桌上。萝凯虽然目睹水滴落下,但水滴击中桌面的声音还是令她跳了起来,仿佛头部被突如其来拍了一掌。”

  6社会的哲思

  警署高层:腐化堕落,互相推诿的代表,一旦内部出现有损警署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事情时,他们会开会找出一个级别最低的替罪羊出来代替整个警署尤其是高层背黑锅,作者把他们形容为蚁丘,很形象的比喻。拉夫妥就曾是这种“地下文化”的代罪羔羊。“看看已故警察俱乐部的那些同事是怎么退场的:没有奏乐,没有奖章,什么都没有,只有自重,以及认识他们的人给予的敬重,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一切都是为了蚁丘。”

  书中还有一处,史德普为庆祝杂志周年庆典花重金请来了昂贵的乐团,只是因为这样可以收买员工的忠诚、自尊和热情,让他们为公司打拼,同时树立品牌和国际成功形象,让广告客户愿意和这份成功沾边。尖锐的讽刺直击社会现实。

字数:2443
原作者:梨花漫天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44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9:06 , Processed in 0.1866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