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6|回复: 0

《我不是潘金莲》中告状动机分析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UID
593
      积分
2626
      回帖
328
      主题
233
      发书数
0
      威望
2345
      铜币
6599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6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5
发表于 2025-4-14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幽默

  《我不是潘金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的目的是讽刺官场乱现象,揭露现实的荒诞。

  读罢感觉人类所构建的体制真是神奇,无论多么简单的事情进入其中,都会变得无比复杂。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震云的幽默。下面这一段我想起来就想笑。

  老史因意外情况被困在北京,正好赶上春运,怎么也买不到回家的车票,此时他灵机一动,在纸上写上“我要告状”四个大字,刚一举起来,立马有四个人围了上来。最后组织安排两个人连夜送他回家,坐得还是火车卧铺。

  我很喜欢这本小说,不过我对官场知之甚少,下面我从李雪莲的告状动机上进行分析。

  李雪莲告状有两个动机,一是证明离婚是假的,二是证明“我不是潘金莲”。我想利用思想来消解这两个动机,进而化解那种情绪上的执着。

  二 真真假假

  李雪莲最想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明明离婚就是假的,怎么就变成真的了呢?

  李雪莲和秦玉河已经有一个儿子了,现在又怀孕了,为了能生下这个孩子,俩人约定好先离婚,等李雪莲把孩子生下来 ,再复婚。但是秦玉河这个渣男,离婚之后另娶了一个老婆,一口咬定当初的离婚是真的。

  1.李雪莲的视角

  这个离婚是假的。离婚的目的就是生下孩子。

  2.法律视角

  离婚证是真的,离婚就是真的。

  这是典型的视角主义。读者会发现,李雪莲说得有道理,离婚的确是假的,但是王公道判得也没错,这离婚在法律上是成立的。在双方都正确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个矛盾的事实,离婚是假的,但也是真的。

  李雪莲不明白的就是这一点,不存在唯一、客观的事实真相。离婚是假的,这个她无比坚信的事实,其实只是她的视角带来的事实,不是所有人的事实。

  人只有视角,视角决定事实,如果告状就要使用法律的视角,法律视角所看见的事实,可能与她的事实完全相反。

  其实有很多人都是站在李雪莲视角的,比如李雪莲的朋友就相信她,她养的老黄牛也见证了当初夫妻的再婚约定,但是不论这些人印证多少次都没有用。因为还是有人站在秦玉河的视角,还是有人站在法律的视角,这些人看到的事实就与她的相反了。

  她的视角不是真的,法律的视角也不是真的,视角都是具有局限性的,真真假假,你就是无法证明“离婚是假的”是唯一、客观的事实。

  视角主义的核心:

  1.不存在唯一、客观的事实真相

  2.人类无法观察到客观事实

  3.人类能看见的只有视角,视角决定事实

  4.视角的局限性导致所见事实的局限性

  5.即使拼凑所有的视角也得不出客观事实

  理解视角主义,就明白你有你的真相,我有我的真相,法律有法律的真相,这些事实真相之间可能会矛盾,不存在唯一、客观的真相。从不同的视角看离婚就是有真也有假,离婚是真的,同时也是假的。

  三 投射与反射

  1.故事背景

  李雪莲一开始告状是想证明离婚是假的,后来告状还想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

  秦玉河在和李雪莲的争吵中,辱骂李雪莲是潘金莲。其实李雪莲知道秦玉河心中有愧,这句话完全是随口诬告;当时现场的大部分人也都知道,这就是泼脏水。

  李雪莲想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证明给谁?给谁证明?其实就是想要大家众口一词,“对,你不是潘金莲,秦玉河才是王八蛋。”她想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2.投射与反射

  我无法直接看见自己的双眼,我只能通过镜子的反射,看见自己的双眼。

  人无法直接觉察自己的本性,因此创造一个自我形象,将这个形象投射在别人眼中,再从别人眼中确认自己的形象。

  这就是我们在意别人眼光的原因。

  3.举例说明

  我无法确定自己是个自律的人,还是一个不自律的人。

  因此我想,我得证明自己是一个自律的人,怎么证明呢?我决定早起。

  但是如果谁也不知道的话,我也不算自律的人,我得让大家都知道,我就在朋友圈早起打卡。

  我身边的朋友、同事都知道我天天早起,他们说:“你可真自律啊。”

  我现在就成为了一个自律的人,而为了这个人设,我还得继续早起。

  4.身份认同

  “证明”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有一种对本质的不确定感。我需要证明我是个人类吗?一般情况不需要,因为我坚信我就是个人类。

  但是我并不相信我自己是个自律的人,就算我坚持了三年早起,我还是无法坚信我是个自律的人,因为可能有一天我就放纵了,失败了,哪怕只是几天,我也会怀疑自己,可能我本质上就不是个自律的人。

  这种投射与反射,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而是接连不断,需要一直注入能量的。这种身份认同是非常脆弱的,但是人类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依靠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存在。

  说回李雪莲,她和潘金莲本身其实没有什么关联,但是人言可畏,她在意的是别人如何看待她的离婚,如何看待她这个人。

  投射与反射不是像数学公式一样准确无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故事体系,不一定能轻易接受别人的“证明”。因此这一过程费力不讨好,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就像是在海边用沙子建造城堡,海水一上涨,什么都消失了。

  李雪莲不懂得流言蜚语看似可畏,但是本质虚无。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也就能消解告状的第二个动机了,我本来和潘金莲就没有什么关系,我不用证明;我的身份认同也不是构建在别人的一句话上的。

  《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两个告状动机,其实起源于自己,如果她能从自己的角度消解这两个问题,一切执着也就不攻自破了。但是李雪莲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往外寻求解脱的方法,她选择告状来自证清白,结果却徒劳无功。

  一个男孩在暗处弄丢了铜钱,但他却在亮处寻找。

  你问他:“你为什么在这里寻找呢?”

  他回答:“因为这里比较亮。”

字数:1897
原作者:吾非拉里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5651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9:21 , Processed in 0.0818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