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08|回复: 0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纵情向前。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554
      积分
794
      回帖
233
      主题
82
      发书数
11
      威望
625
      铜币
4166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8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1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6年出版此书的时候,彼得57岁。60年代的美国,是黄金的、变革的时代。科技发展(阿波罗登月、编程语言初步建立、汽车工业开始马力比赛)、音乐兴盛(鲍勃迪伦、伍德斯托克)、民权风起(马丁路德金)、政治稍不顺(肯尼迪遇刺、越战泥潭深陷)……

  二战后婴儿潮的成长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带来大型企业的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实在太需要管理的理论化了。这样一本书,能够想见在当时一定洛阳纸贵。

  【观点相当棒】

  50年来一直被人拜读和运用,一定有独到、犀利、睿智的地方。书中有许多的观点,放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性和实践性。

  以下是一些对我有启迪的话和段落: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

  5.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制约经济增长与经济活动的,并不是资金的供给不足,而是对资金的需求不大。

  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他们问的是:"他贡献了什么?"他们从来不问:"他不能做什么?"他们问的是:"他能做些什么?"所以在用人时,他们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过得去的人。最不至于出差错的人选——也就是仅合乎最低要求的人选。

  着眼于贡献,正可满足这些条件:互相沟通、·团队合作、自我发展、培养他人。

  在一个组织中,自认为有管理天赋的管理者,往往并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自己的工作上和人际关系上都比较重视贡献的管理者,往往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工作也因此而富有成效,这也许是所谓"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真义所在。

  上帝创造人时并没有想到他们将来要管理组织。任何人都很难完全合乎组织要求的条件,而人又不是可以随意" 修整",随意"更改"的。最多,人不过是"大致符合要求"而已,而我们开展工作又必须用人(没有别的资源可以代替人)。所以在人事决策上,就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判断了。

  上面的这些观点给了我方向和建议,一些困惑都解决了。

  【举例真心水】

  作为一部管理学经典,彼得同学举例实在过于随意了。如果有想看此书的同学,建议例子部分都可以跳过了。原因有二:

  1,彼得为了佐证他的观点,例子的真实性挺差

  2,彼得的例子与当代社会企业(特别如果你是新兴企业),代沟严重

  比如说在“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谈到”必须先从无数现象中抽象出某一具体的特性,并对其命名,然后才能进行计算。”举了两个例子:

  例子1,“医药上的沙立度胺 (thalidomide)造成畸形婴儿的悲剧,正是一个实例。等到欧洲大陆的医生面对充分的统计数字,发现畸形婴儿的数量已大大超过正常数字的时候,他 们才觉得其中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新原因,但这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已太晚了,损害已经发生了。而在美国,这种损害幸得避免,原因是美国一位公共卫生医师早 察觉到一种质的变化 用此药后会出现一种轻微的皮肤刺痛感,并将这一现象与早先发生的事件联系了起来,于是在该药被广泛使用之前向大家敲响了警钟。”

  真实情况如何呢?WIKI告诉我们:“在美国,thalidomide遇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冗长而繁琐的市场准入调查,一些FDA官员认为,thalidomide的动物实验获得的药理活性和人体实验结果有极大差异,由动物实验获得的毒理学数据并不可靠,最终thalidomide没有获得机会进入美国市场。”—— 一个都没有进入美国的药品,美国公共临床医师不知如何察觉异样的?

  例子2,"福特公司的一款名为Edsel的汽车,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在推出这种车型之前,福特公司搜集了一切能够得到的数据,证明这款新车必能畅销市场。没想到美 国的汽车消费者发生了质的变化,从 收入决定购买 转变到 兴趣决定购买 了。而这种质的变化,却无法用统计数字来显示。"

  看到这个例子,作为营销从业者非常疑惑。当代,像中国这样的汽车消费大国都没有产生“用兴趣”决定一个耐耗大宗品的购买判断,60年代的美国人民的发达程度是否已经到了用兴趣就决定购买的地步呢?

  ——显然不是。

  1)各项数据显示:60年代美国人爱买大马力汽车,史称“肌肉汽车”。那么证明60年代美国人民还在用性能决定购买的阶段。

  2)关于Edsel的失败,网上有诸多分析,多归结于外观太大、无差异化、价格定位三点。浏览诸多评述,不见任何关于”兴趣购买“的观点。

  彼得自己异常熟悉的汽车领域都出现此种谬误,就更别提书中彼得特别爱举的美国政治英豪们的例子了;以及由于美国打赢了二战,就乱诹几个观点说德国叉叉战役失败的原因神马的……

  所以如果有同学想通过此本书了解国际政治,那千万是!不!要!啊!

  【对新型行业的管理有多少借鉴意义?】

  据此书出版已经过去了近50年。

  彼得引以为豪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都面临破产风险;书中提到的通信巨头日子也并不那么好过。

  本书作序的5个人,没有一个来新型行业的代表,他们是:1952年生人 赵署明,1949年生 张瑞敏,1955年生 包政,1964年生 陈春花,1951年生 詹文明。

  其他人异常眼生,张瑞敏大概熟悉一点。序中张瑞敏说:[记得第一次读德鲁克的书时,给我冲击最大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海尔工业园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单调的没有任何事要发生,员工们抱怨着缺乏生活。富士康那么多的负面也似乎在说单调乏味是对是错。

  在这样一个时代,海尔也捉急拥抱互联网的年代,还有什么联想啦、新东方啦、银行啦、国美苏宁啦,都发表着慷慨焦灼的讲话,表示不变革就要死。那么是否还要那么不激动人心?

  我自己觉得企业会有以下的趋势:

  1,日益扁平化

  信息的传播由于科技的发展日益高效透明、市场变化过快要求决策也快,所以企业的管理会由多架构与制度日益像扁平转变。比如“韩都衣舍”的小组制度。

  2,异常强调创新

  这个时代时刻有颠覆传统模式的黑马出现,必须强调创新。那么就要求在企业的基因注入更多的热情、向上(说激进也不为过)、激励、危机意识。以稳求胜的管理很难符合当代企业的需要了。

  我很喜欢这个时代,有一种一切被颠覆被重塑的神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书中对于电脑的看法颇保守负面),纵情向前。

  字数:2677
  转载来源:yezzi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436603/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1 收起 理由
wenxin + 1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5:55 , Processed in 0.06631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