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3|回复: 0

从《供应链攻防战》看中美博弈的底层逻辑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554
      积分
794
      回帖
233
      主题
82
      发书数
11
      威望
625
      铜币
4166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8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1 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春节回乡,读完了林雪萍的《供应链攻防战》。书中对全球产业链变迁的剖析,让我联想到近年中美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封锁的一系列交锋,对中美贸易关系乃至国家关系的实质有了些宏观的把握,在AI的帮助下整理出来,不一定有多少新意,但求抛砖引玉。

  一、当“双赢剧本”被撕碎:全球化1.0为何走向终结

  林雪萍在书中提到:“供应链的本质是国家竞争力的载体。”过去40年,中美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分工堪称经典案例——美国输出技术、资本与品牌,中国承接制造与组装。这种模式下,美国企业赚取高额利润(如苹果手机90%的利润流向美国),中国则通过“市场换技术”积累工业能力。

  但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已从2001年的830亿飙升至4192亿美元。表面看,这是“掀桌子”的直接理由。但若细究数据会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华逆差年均增幅已从12%降至4%。显然,逆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危机,真正刺痛美国的,是中国借助制造业跳板向科技链顶端攀升的趋势。

  华为5G专利全球占比3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大疆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份额……这些数据背后,是美国精英阶层对“科技霸权流失”的深度焦虑。

  二、MAGA幻象背后的“双簧戏”:谁在推动对华脱钩?

  特朗普喊出“让美国再次伟大”时,美国铁锈带的失业工人或许以为救世主来了。但现实是残酷的——波士顿咨询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综合成本比中国高22%,自动化设备取代流水线工人已成定局。制造业回流更多是政治符号,例如富士康威斯康星州工厂承诺雇佣1.3万人,最终仅招到1000人。

  真正推动政策转向的力量藏在华尔街与硅谷的会议室里。当TikTok威胁Facebook的社交帝国、华为动摇高通的技术霸权、中国半导体产业突破28nm制程时,美国精英意识到:中国已从“廉价代工厂”升级为“规则挑战者”。过去几十年,中美的产业分工格局——美国主导科技创新、中国负责工程实现,正在被打破,并威胁到美国的绝对安全及对全球秩序的主导权。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的政客们巧妙地将底层愤怒包装成“反全球化民粹”,实则服务于精英阶层的科技护城河计划。 可以说,美国对华政策转向,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底层民众与部分精英利益这两个原本日益割裂的群体的“重新结盟”。

  三、贸易战真相:一场“七伤拳”式的战略误判

  美国也许曾天真地认为,加征25%关税就能让中国制造业“树倒猢狲散”。但数据打了脸——2018-2022年,美国对华商品逆差累计减少约1200亿美元,但同期对越南、墨西哥的逆差激增800亿。产业链确实在转移,但承接者不是美国,而是东南亚。

  当然,美国这式七伤拳,虽不能利己,但却的确能“损人”,如能利用美国作为全球供应链最大“链主”的优势地位,将中国制造业整个“连根拔起”,自然能实现其竞争意图,但只怕那只能成为政客们炮制的梦想了。

  正如林雪萍在《供应链攻防战》中所指出的,中国已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而且从低端加工到高端制造都有所布局。这不仅是一时的“成本优势”,更是全产业链布局与工程技术基础的体现:

  • 完备的产业链生态:从原材料到零部件生产、终端组装、物流配送等,每个环节都有广泛的供应商和成熟的配套资源。

  • 工程师红利:大量理工科毕业生持续涌入企业一线,令中国在工程领域的迭代速度尤为迅猛。

  • 新兴技术前景:随着AI、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加速发展,中国可能进一步降低对劳动力成本的依赖,让产业升级走向更高层次。

  况且,制造业竞争的本质已经变了。美国一直认为,如果施压足够大,制造业会回流本土,但事实证明,未来的竞争点已不再是“谁的劳动力更便宜”,而是谁能更快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整合。

  因此,美国想要通过贸易战或关税手段“连根拔起”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并非易事。

  四、未来十年:科技霸权之争

  无论实行的是何体制,不同国家都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与国际关系中,技术优势越来越能直接转化为政治和经济上的话语权。这方面美国毫无疑问一贯是有优势的:美国几十年来能坐稳“科技大国”的地位,与其背后成熟的科研生态与高校体系关系密切,也与国家层面军工、教育、文化等体系的支持密不可分,其中包括创新与制度环境:风投与资本市场在美国高度活跃,科技公司能够迅速将研究成果推向商业化。顶尖大学与实验室则不断输送高质量科研人才。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高强度的芯片禁令、技术封锁等措施,试图延缓中国在关键领域的成长与竞争力提升。

  但讽刺的是,美国试图用芯片禁令卡住中国脖子,却逼出了“史上最强备胎”——长江存储量产232层NAND闪存,中芯国际实现14nm芯片量产。正如《经济学人》评论:“中国在封锁中练就了‘反脆弱性’。”

  必须看到,美国依然手握王牌:全球Top100大学中占46所,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超300人。但这些优势正越来越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因为美国人也发现,对于技术创新而言,其土壤除了自由的思想,还包括产业应用环境。

  中国的杀手锏则是“工程师红利+制造网络”——每年470万理工科毕业生(美国仅56万)、220种工业品产量全球第一。 经过多年的产业升级,中国在工程技术和大规模制造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而这些经验被证明对于技术创新正日益变得不可或缺;中国还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工程师红利”。随着AI、机器人、5G等尖端科技的突破,中国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构成了越来越显著的挑战。

  这场竞争的本质,是“单极霸权”与“多极共生”的路线之争。美国筑起“小院高墙”,中国则推动“一带一路”与RCEP;前者依赖军事联盟与长臂管辖,后者依托产业链协作与市场法则。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高科技产业上的竞合关系将会进一步深化,美国希望保持“科技霸权”,中国则不断强化自主研发并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写在最后:全球化2.0需要怎样的智慧?

  阅读《供应链攻防战》让我更加意识到:供应链不仅关乎企业的成本与效率,更是大国博弈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棋子。

  • 对美国而言,想要完全依靠关税与打压来逆转逆差、实现制造业回流,恐怕收效甚微;真正的出路在于改善自身教育、基础设施与产业扶持等系统工程。

  • 对中国而言,要持续深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稳固产业链根基,才能在更高层次的博弈中赢得主动。

  无论如何,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互有竞争也互有依存。破坏性竞争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期看,不断升级的封锁与对抗只会为全球经济增添更多不确定性。毕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即使强如中美,单打独斗也难以长久,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与深化国际合作,才有机会在新一轮产业与技术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未来的答案,可能藏在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也藏在硅谷车库里某个移民工程师的草稿纸上。我们需要的不是割席断交,而是重建一套容纳竞争与共生的新规则。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或许也能从这场供应链博弈中看到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并在思考之余保有理性,关注真实的数据、行业动向以及科技发展背后的体制与文化支撑。

  字数:2953
  转载来源:wiswood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473492/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1 收起 理由
wenxin + 1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发帖际遇]: xsjtfa 向女王献媚,收到打赏 4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5:55 , Processed in 0.0881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