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554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82 小时
用户组:秀才
UID554
积分794
回帖233
主题82
发书数11
威望625
铜币4166
贡献0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82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因为一档播客的节目里聊到一位投资人对泡泡玛特的投资过程,让我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好奇,碰巧刷到了这本书,这本对于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访谈,应该是25年读到的第一份宝藏。
一些泡泡玛特的经历,王宁从上大学开始就有着天然的经商意识,先后做了校园纪录片光碟售卖以及格子铺,2010年——2015年一直以杂货铺零售业为主,2015——2020找到潮流玩具作为定位 ,sonny angel当时占泡泡玛特30%的销售比例,但是在合作上泡泡玛特充满被动,王宁决定转型,将主导权拿回来,15年签下molly的合作,逐渐开始拥有自己Ip,逐渐签下更多的设计师,也在内部成立艺术家工作室,拥有生产供应链,泡泡玛特成为一个ip商业化平台,凭借自己的供应链与销售渠道,把受欢迎的ip产品化。2020年——至今。20年泡泡玛特在香港上市,拿到充足资金,开始扩大海外市场,进入全球化阶段,后续还在北京做了泡泡玛特乐园。
泡泡玛特的业务扩张也非常多元,第一是线下门店的开枝散叶,第二是机器人商店(王宁谈到,机器人商店更像是线下开店选址的试探动作以及补充),第三是线上,天猫,抖音直播。第四是目前增速最快的海外市场。
作为一个小创业者,对王宁的有许多感同身受,比如他谈到:我们从a出发,中间做了b,因为c而成功,最后可能在d上变得伟大。对于挑战与不确定性,我一度走入一个为自己设立的迷宫之中,一方面不断地猎奇探索新产品,一方面因为新产品的成绩而疑惑自己的判断力是否可靠。感觉得到的一切都是老天爷在赏饭吃,24年是我就此止步的一年,而25年我被焦虑推着前行,用这些创业者的故事给自己打鸡血,当翻越一座山,一边是脚下来时的风景,另一边则是更高的山,丛山密布。就像王宁一直在拔高自己的天花板,目前的泡泡玛特找到的对标老师是迪士尼。当我发现茄子不能继续做自己的老师之后,准备扩张经营范围,给自己找新的老师,认识新的同学,继续前行。
读这本书后,去逛了泡泡玛特的线下门店,它们潮玩的大部分销售方式是以盲盒进行的。就我的性格而言,我认为盲盒本身有着一定的赌徒性质,比如隐藏款和特殊款的比例是1:144,1:72,即便买下一整套盒子也未见得会买到自己喜欢的款式,王宁说,盲盒与潮玩,像一对cp相辅相成推动着行业文化的进行。这种花钱也买不来的好运,或许是盲盒的附加属性,同时也让一个商品的客单价变得模糊不定。另一方面,泡泡玛特的经营方式几乎没有to b的批发模式,二手市场不同的盲盒款式有着相差惊人的市场定价。这套逻辑下,泡泡玛特占有绝对的主导权,电商逻辑的7天无理由退换,在此也丧失了话语权。
每次逛线下我都在想,同样的东西线上大概率会便宜很多,为什么消费者还需要逛线下商城,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它可以提供线上无法做到的娱乐模式。“抽盲盒”无论是开心还是失落,都让消费者体会到了这种情绪上的连结。而买盲盒能获得什么呢?这些ip被植入了“潮玩”,“审美艺术品”,“精神陪伴”,这样的标签。王宁认为盲盒只不过是文化与艺术结合下潮玩的一种展现形式。而无论是盲盒本身还是艺术品这样的定位,都在让泡泡玛特,一个定价69元的“大娃”变得合理化(这里对泡泡玛特的文化,没有不尊重的意思。我只是从一个商业化的角度来理解IP文化的意义。),王宁在谈话中也类比了自己更像是唱片公司的平台,争取每年新的头部艺人依旧可以诞生在我们这个平台上,同时这个平台能够服务好这些人,将纯粹的艺术(音乐),通过与市场的交融更加商业化起来。
这种跨界联合现在见到的越来越多了,创意本身我认为是有限的,潮流在推翻前浪,可美的东西,到底也就那么多。后面的人抄抄赶赶,所谓新创意,不过是老配方与另外的配方向融合,同样的原材料,换个方式就成了盘新名字的菜。就像小时候买玩具,集卡片,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个样式,新的营销方式,到底新鲜的东西是什么?“通过收集带来的满足感以及消费所彰显的个性”。消费主义在不断消耗一个人钱袋子的同时,也将一个人对期待的阈值拔高。(跑题了,我确实是一个抵触消费主义的商人)
“非理性因素”的产品,一定会是未来的趋势,消费解决的是两个问题:满足感与存在感,物质是解决满足感,而精神上的满足玖需要存在感,通过消费去告诉别人你是谁。这也是王宁在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庆祝生活。
这本书还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王宁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一个脑洞一个想法,一出来马上就会出来二,就是一地对立面,这个想法的漏洞以及不可实操的部分,在阻止一。很多人因此受困,而更重要的是三。量变堆积出来的质变,时间的形象,三是摩擦与巧妙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综合,三生万物,以开放的心态融合更多的可能性。不局限于一,也不被二所困,三是兼容的,以目标为导向的信念,方法,或者说信心。
很感谢船长让我找到了我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在我的性格当中我会下意识将自己推出人群,这也是我一直对大众商品避之不及,寻求小众市场的原因,当我发现小众市场不能喂饱我的胃口时,我知道我需要改变,才开始对其它品类进行试探,将生存空间扩大,踏出去,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一些重要摘抄:
执行力的重要性:实际上,我发现越往后,特别是要做大事的时候,想法的力量没那么重要了,有可能同一时间有1万个人跟我有一模一样的想法。但是,到底有多少人去执行了,又有多少人执行得好,这种人所占的比例可能很小。
关于品牌:好的品牌是你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来他们办公室是什么样子、老板是什么样的性格。就好像你去了星巴克、乐高、无印良品、宜家,你一看就知道它的理念和文化是什么,它的品牌追求是什么。真正的品牌一定不只是在卖货,它一定是卖文化的,并且能够让你对它的文化有真正的体验感。
二手市场的重要性: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所有商品,只要有二级市场,就说明这个商品本身就属于一个有魅力的品类,不是所有商品都能到二级市场转卖的。
关于创业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我见过太多创业者,包括我自己在内,大家都是很焦虑的。这种焦虑很多人刚开始是适应不了的,因为你为别人工作的时候可能没有这种焦虑。我上班的时候其实挺快乐的,一旦创业,24小时都在创业,而且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不确定的问题。所以那些把公司已经做得很大的创业者,还会说自己很焦虑。
市场在变化,世界在变化,竞争也在变化,大家应该去应对这些变化。如果你现在去评判步步高还是停留在步步高的DVD上,就是刻舟求剑。步步高已经变了,它已经变成了智能手机和儿童手表——OPPO、vivo和小天才,你不能再去看它的DVD或者MP3做得怎么样,有没有市场,会不会成为主流?那不重要。
线上和线下的平衡:随着渠道的迭代和商业认知的迭代,不会有人再去问优衣库是家线上公司还是线下公司,它就是一家服装公司。渠道代表流量,它要去抓住这些流量,就意味着如果社会零售总额中线上占40%,那它的线上就应该占40%,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比例。泡泡玛特变成一个产品品牌以后,如果社会零售份额的线上占比是40%,我们只有10%,那说明我们线上做得不好。
所谓做事慢就是,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我们慢慢来、慢慢做,但是要做就要做好、做对。
我不信奉任何单一的成功逻辑,好像这样做就意味着成功,不这样做就意味着失败。我认为每一种方式都有可能成功,每一种方式也都有可能失败。我觉得你的成功不在于你有没有单独的办公室,你是不是学习了军事化管理,或者用了开放自由的管理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每一种方式和逻辑都有可能成功,每一种方式和逻辑也都有可能失败。我觉得最不应该的就是对它们有执念,把自己困在里面。
每一天都要修剪枝叶:改变,上市相当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弹药。其实一家企业就像一棵树,上市给它提供了很多水和肥料,但并不是说一家企业做了一个决定,公司的发展就一劳永逸了,中间只管浇水和施肥,它自己长大就行。每年还是要去剪枝的,剪枝属于每一年,甚至每一天都需要做的动作。
字数:3309
转载来源:在界外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304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