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2|回复: 0

《回归故里》中的社会学想象力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窗前听雨眠

      UID
5330
      积分
907
      回帖
437
      主题
90
      发书数
26
      威望
617
      铜币
4294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3
      在线时间
13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1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书饱受赞誉,在国内出版之后也是风靡了好一阵子,我在图书馆点击预约按钮的两个月后,这本书才终于到了我的手上。

  速读之后,我想起了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的《来日方长》(阿尔都塞自传)和形式与方法论上相似的理论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社会学著作)。与《来日方长》一样,作者勇敢剖析自己的内心和各种各样的真实想法,整本书读来(尤其是前半段)内敛而沉重,主要讲了一些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正如这本书的简介中写的,埃里蓬不再将问题归咎于个体化的原生家庭与心理创伤,而是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不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将个体问题用群体思想来反思,将个人经历放入时代和社会的潮流中去比对和总结、提升,这就是米尔斯不断提醒社会学者的,我们要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研究社会。

  几个印象深刻的部分:

  1、父亲生病以及去世中,埃里蓬对自己淡漠与“无良”的真实剖析

  当我问母亲,为什么在父亲病的认不出她的情况下还坚持每天来医院探望,她重复道“我总不能扔下他不管吧”,这种照顾已经成为母亲一个人的事儿了。两三年前,得知父亲生病时,我曾经陷入很深的焦虑。哦,可不是为了他——况且对他来说已经太迟了,他的病没有激起我的任何感觉,连同情都没有。我很自私地担心着自己:这种病会不会遗传?(P5)

  2、反思优势阶层对自身身份的忽略与“无标记化”

  我不认为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一定认为自己从属于社会之中某个既定的,被称为阶级的群体。社会阶层无疑客观存在,但阶级成员的阶级意识并不一定存在。我认为资产阶级出身的儿童缺乏阶级归属意识是可能的。统治阶级意识不到自己属于某个特定群体(就如同白人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白人群体,异性恋不能意识到自己属于异性恋群体)。因而,这段评论也展示出它的真实面貌:属于特权阶级的作者天真地承认自己在接触社会学之前没有阶级意识,而这件事本身恰恰展示了他的社会身份。(P67)

  3、对于自身同性恋身份的诚恳承认与甘称失败者的平淡讲述

  我来到巴黎时抱着两个期望,一个是自由地作为同性恋生活,一个是成为知识分子。实现第一个计划不是很困难,第二个计划却落空了,在我成为中学老师的努力以及完成博士论文的努力失败之后,我处于失业而无望的状态。我被同性恋亚文化提供的资源所拯救。同性恋社交场所是一个阶级混合的场所,我们会在这里遇到我们在其他场合不会遇到的人,其中有属于其他阶级的人,也有来自遥远地域的人。这时的团结一致与互帮互助成为可能跟,这一现象与前文提到的文化传递一样,只有在它们实际发生的时候,才能被直接地经历和感知为它们本身。

  从第三点引申一下,其实我越来越有一个深刻的想法,就是我认为交友的时候一定要价值观相同,例如,那种自命不凡的人就不要接触了,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渺小甚至不堪,有如若尘埃一般的谦卑之心,有如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反性,才值得与之交往。因为万物为刍狗,人类如蝼蚁,没有所谓的成功,本质上只有“失败”,接受了这一点,也许能更加坦然去享受生活本身的点滴美好。
字数:1104
转载来源:R.
原网址:《回归故里》中的社会学想象力(回归故里)书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5 03:52 , Processed in 0.1170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