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32|回复: 0

《消失的13级台阶》读后感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UID
1085
      积分
1009
      回帖
126
      主题
221
      发书数
0
      威望
835
      铜币
2205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7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完之后突然有个脑洞,感觉更像是本来树原亮和安藤约好一起去杀人,但是后来阴差阳错树原亮失忆了所以安藤就直接顺水推舟嫁祸给他了。然后树原最后假装失忆想反击。

  原因是被害人一直有勒索敲诈监护者的行为啊,但是根据安滕说的,被害人推荐了树原亮去安滕麾下工作,后来也确实证实了他就是在安滕的唱片店工作,并且非常非常的卖力。我总感觉他也是和安滕一样被敲诈了,不然被害人推荐他到安滕公司也太可疑了。总不能是出于好心吧,那人设就不对了。

  不过这个想法其实经不起推敲,作者的想法肯定就是结局写的那样。

  所以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本书其实是有一些没有解释清楚的地方。很多人说结尾太过仓促其实很有道理。安滕和树原当时的案发经过真的应该更加详细一点的。

  比如前面点了一下的黑色纤维。说案发现场和公路摩托车旁边的纤维是不一样的,公路现场的黑色纤维是特定服装厂生产的polo衫上的,案发现场的黑色纤维来源不明。即使最后简单交代一下,可能安滕穿了polo衫,但是袜子上也有别的黑色纤维也行。不然一点不说总感觉怪怪的。

  还有他是怎么胁迫树原的,为什么要逼迫他一个人去埋凶器,为什么不现场杀了这个目击者,树原失忆这是小概率事件。想法有很多:1.比如安滕出狱后洗心革面(从他好好经营事业和组建家庭可以推断)但是迫于无奈被勒索所以才杀人,所以不想再多杀一个无辜的人,只想拉他下水当共犯封他的口。2.再比如因为安滕是树原上司,用钱收买什么的。

  我觉得一笔带过案发现场会让现场两个人的内心感受,做事的行为动机都模糊掉了,使案件显得不是那么清晰。

  不过整本书读下来还是反转不断,剧情紧凑度也不错,可读性高。最优秀的地方是兼顾了深度,很多思辨与探讨,也让读者从不同人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死刑这个问题。

  情感层面来说,冤假错案的误判和复仇情绪都是能激起读者强烈心理波动的。正如书皮上写的“是否值得为一场痛快淋漓的复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没忍住和好朋友进行了探讨。

  乍一看,答案应该是不值得。可是如果加上更加具体的条件和背景呢?假如那个人杀了你世上唯一最爱的儿子,但是却只判了两年刑期(佐村视角)。假如那个人对你最爱的伴侣做出了书中佐村恭介那样的事,可是却可以逍遥在外不用负任何责任,只留你和伴侣原地溃烂留下一辈子创伤(纯一视角)。这个情况下复仇情绪难道会很容易被理智所克制吗?也许理智告诉你不可以,但是情感上来说又做不到。

  这本书让我喜欢的地方就是把一件案件背后涉及的人物设计的复杂且真实。每一个恨意的萌生背后也许有很多的起因,每一个悲剧的酿造背后也可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你认为的悲惨的被害者其实也有可能是穷凶极恶的加害者,你认为的应该被处以极刑的加害者也可能是被逼的走到山穷水尽的被害者。世界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而世界与人共同组成的事件、关系就更为复杂了。

  结尾纯一的信更加令我动容。即使承受着对被害者家属的愧疚和理解,也依然不怀对被害者悔过之心。这种坚定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些创伤哪怕是你付出生命也挽救不了,即使我知道你的家人在无辜的承受痛苦我也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这种心情我认为恰恰也是一种爱憎分明。对人性的把控和深度理解为小说增彩不少。

字数:1206
原作者:tantan成长日记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449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2:56 , Processed in 0.07899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