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1085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37 小时
用户组:举人
UID1085
积分1009
回帖126
主题221
发书数0
威望835
铜币2205
贡献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37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这本书已经读完很久了。读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接着读了《罪与罚》,两本书读完之后昏昏沉沉的过了好长时间,每天都处于一种极度疲累和不安的状态。
我的大脑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粘稠的思想和疯狂的念头,我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好似无限的重量在压迫锤炼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无论是白天还是黑衣,我都惴惴不安,心神恍惚,我的心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不停游走,我像极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二儿子伊万,我的身边仿佛也出现了一个恶魔的幻像,他不断的跟我重复着一句话,“上帝已死,无可无不可”。我惶恐不安甚至有种歇斯底里的愤怒,我看到人性之恶在作者的描写中一点点萌芽、生长、最终酿成悲剧。我看到善良的人们被生活蹂躏,被上帝抛弃,承受无边的痛苦,最后选择走向黑暗,生活在我眼中变得如此丑恶却又如此真实。
作者把最真实、最隐秘的人性毫无遮掩的呈现给了我们,就像所有伟大作家做的那样。所有人都能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有人都在书中经历了另一种生活,所有人都要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在光明与黑暗的纠缠,所有人都要在审判来临之前做出自己的决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最真实的生活,最残酷的人性,他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审视我们所走的道路。生活之门在向我打开之前,我已经被恐惧停住了脚步,我站在门外不知所措。
上帝已死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熟知的一句话,这句话因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书中反复出现,成了大家都知道的名句。尼采警诫世人:“我们对上帝的信仰已经崩塌,上帝再也不能成为人们的道德标准和终极目的。当人们脱离了基督教的一整套道德体系时,每个人好像都重新获得了自由,重新占有了世界,但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变得两手空空,什么都不再拥有了。”我想起了另外一句话“高贵的心灵总是想通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整本书中,他也揭示出了同样的道理,“上帝已死,信仰崩塌”成为整本书的宏大背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作者刻画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却又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很多角色都对上帝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放荡的生活更有味道,人人都责骂放荡,可人人都过着放荡的生活,只是人人都偷偷摸摸,而我完全公开。”老卡拉马佐夫的心中从来没有上帝,他被欲望控制着,用自己的生活去阐释自己的人生理念,没有原则正是他最大的原则。他为了自己的快乐无所不用其极,他对上位者卑躬屈膝,对下人残忍吝啬,为了自己享乐他连亲生儿子都不会在乎。这样一个人,他的心中早已没有上帝。
二儿子伊万,在整本书中担任的是一个智者的角色,他学识广博,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对上帝和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从而对自己坚守的生活信念产生了根本的质疑,他是一位智者,却注定永远活在苦痛和折磨之中,“我不是不接受上帝,这一点你要明白,我是不接受他创造的世界即上帝的世界,也不能同意接受。”他目睹了身边发生的苦难,他看到一个个纯洁的如天使一般的孩子被成年人摧残折磨,变成了折翼的天使,他被人类苦难的泪水包围,他向神提出了质疑,“我只向你问,回答我:你想象一下,你在建造一座人类命运的大厦,目的是让人们幸福,给他们和平与安宁,但为此目的必须而且不可避免的要摧残一个小小的生命体,就算是那个用小拳头捶自己胸部的小女孩吧,用她的得不到补偿的眼泪为这座大厦奠基,你会不会同意在这样的条件下担任建筑师,告诉我,别撒谎!”一滴眼泪淹没了伊万的天国,他的上帝也死去了。
无可无不可
信仰崩塌之后,道德没有了标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制定规则,所有人都生活在了一个无善无恶的世界,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处的时代,也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大儿子德米特里为了女人和财产同自己的父亲反目成仇,扬言要亲手将自己的父亲杀死。二儿子伊万明知自己的兄弟和父亲的矛盾,却在父亲最需要他的时候偷偷的离开,纵容了惨剧的发生。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正是受到伊万的影响,将自己的父亲残忍的杀害。这句话在陀的另一部著名小说《罪与罚》中体现的更为深刻,贫穷潦倒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了缓解自己的困境,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残忍的杀死,并将目击到整个事件的无辜者(老太婆的妹妹)一并杀死。他坚信自己并没有罪,他认为正是那些腐朽的、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霸占了过多的社会资源,才导致了自己的贫穷,他将这些毫无价值的人杀死,即可以解决自己遇到的所有问题,又能够帮助自己摆脱贫穷。如果自己摆脱困境读完大学,他以后可以做千万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人性之恶完全没有任何掩饰,它如此丑陋,赤裸裸的呈现在我面前,直击我的心灵,让我震撼,让我恐惧,我好像变成了拉斯柯尼科夫,我好像变成了纵容别人杀死自己父亲的伊万,我变得精神紧张,惶恐不安,有无数个声音在逼迫我做出决断,到底应该选择哪条路,我无法给出答案。一个人究竟是要信奉原则,还是要为了自己而无可无不可?在没有信仰的时候,究竟有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束缚住我们心中的恶?那些我们一直坚守的原则究竟有没有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书中借阿廖沙之口,写出了自己的答案,“仁爱是一种惊天动地的力量,是一切威力中最强大的,没有任何力量能与之相比。每时每刻,每一分钟都要留意观察自己,要使你的形象保持良好。拯救自己的唯一办法是:下决心把人们的一切罪过承担起来。朋友,事实真是这样,一旦你真心诚意地为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承担责任,你立刻就会发现,实际上果真如此,所有的罪过都该有你负责。倘若自己懒惰、无能,还要委过于人,结果会同魔鬼的傲慢沆瀣一气,冲上帝发起牢骚来。”最终用爱来拯救自己,用爱来拯救世界。我始终不能彻底相信这个答案,很多思想家最终都会把“爱”当做救世的钥匙,但是如果这个答案有效,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生活在一片罪恶之中?
生活永远先于意义
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些东西,让我坚信光明远离黑暗;我希望有一天我身边的人都能找到生命的归宿;我希望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都消弭一净;我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同邻人和睦相处;我希望有一天我的面前不再有两条道路,一条崎岖跌宕却通往善的彼岸,另一条平坦宽阔,却通向地狱之门。我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也有很多很多忧愁,我怕自己有一天会掉入伊万和拉斯柯尼科夫的困境,我怕自己会选择走向地狱。
在这种焦躁恐怖的状态中我生活了一阵子,好像有点豁然开朗,我始终都在寻找生活的意义,我怕自己一旦踏进生活,就会被生活改变,我怕有一天我会发现善良的生活不过是一片虚无,我恐惧害怕,我踟蹰不前。突然我发现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我像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19世纪初的俄国的青年们,他们不愿进入生活之中,每天都在空谈主义,空谈理想,每天都在构建庞大的哲学体系。我发现自己好像也是这样一个笨蛋,在我这么一个年龄,还没有看清生活是什么样子以前,就开始为生活的意义忧愁,每天都在为一些形而上的东西难过忧心,就好像一个从来没有尝过女人滋味的人,却时刻在为过度的纵欲会损害健康担心。
突然有了一丝明悟,我好像又回到了一年以前,我迫切的渴望着生活,我希望自己每天能够认识一些新的朋友,能够多去尝试一些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去做不一样的事情,走上不一样的舞台,写出不一样的文章,收获不一样的感动。就像阿辽沙说的:“我认为,在世上人人都应该首先爱生活。爱生活甚于爱生活的意义。一定得这样,像你所说的超越逻辑去爱,一定得超越逻辑,那时我才理解其含义。”生活永远都先于意义,只有我们超越逻辑的去爱生活,超越理性的去爱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收获到生命的意义。
这个世界理性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东西,它也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唯一指引,与其在痛苦的思辨中处处碰壁,焦躁的寻找生命的出口,不如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诗意!
字数:2817
原作者:Yibo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6433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