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83|回复: 0

《西线无战事》:被禁的经典,值得铭记的战争真相

[复制链接]

用户组:版主

      UID
593
      积分
2620
      回帖
326
      主题
232
      发书数
0
      威望
2341
      铜币
7085
      贡献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258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4
发表于 2025-4-3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讲述战争、表现战场之残酷的文学著作和影视作品都很多,但近年来接触过的此类作品中,特别打动我、且能引人深思的,还是一部经典之作——《西线无战事》。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然而也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部反战宣言。

  作者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多次负伤。这本书,是他几经斟酌酝酿,于一战结束10年后开始在报纸连载,1929年正式出版的。

  书中以主人公保罗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战期间,德国一位年轻战士与他的战友们历尽磨难而又动人心魄的故事。

  刚刚走出高中校园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美好而乐观的想象,然而,战场上的第一声炮火,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很快,他们就充分认识到,真实的战争与他们之前听到的那些宣传全不是一回事,也与所谓光荣、爱国、奉献无关。那只是杀戮、受伤或死亡!

  【01. 被禁的经典,无法掩盖的真相】

  作者雷马克曾亲历一战战场,他深切的真情实感加上活灵活现的文字描述、层层推进而极富画面感的叙述手法,使得读者感同身受。

  即便像我们这些在和平年代安稳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也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能看到战火纷飞,听到炮声隆隆,闻到刺鼻的硝烟。我们通过文字感受到战场的残酷无情和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

  不过,比起刺激肾上腺素的紧张感,更让人揪心的,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深深的无助和绝望。才20岁的他们,感觉自己已不再年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每天被炮火、杀戮和死亡包围,他们的心因不堪忍受的痛苦而麻木。

  正因为雷马克把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如此赤裸裸地写了出来,把一个普通人被战争裹挟时深深的无奈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先后被译为29种文字。

  但也正因如此,二战爆发前,由此书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在纳粹德国被禁,书被焚毁,作者本人也被剥夺德国国籍,流亡瑞士和美国。

  幸好,被禁的经典仍是经典,总有机会流传下来,而真相也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意愿就被掩盖。今天我们仍然有幸读到它,以此铭记战争的罪恶真面目。

  【02. 温馨的瞬间,短暂的快乐】

  在远离亲人、冷酷无情的战场,战友情是唯一的慰藉,也成就了全书中最温馨和幽默的几段文字。

  比如战地厕所。除了刚入伍的新兵会规规矩矩跑去专门搭建的厕所如厕,主人公保罗和其他“老兵油子”们,更喜欢使用战场上随处可见的废弃木条箱。

  他们三五人围成一圈,每人坐在一个木箱上,头顶是碧蓝的天空,身边有野花的芬芳。他们边打牌边聊天,或者边读报纸边抽烟,不坐上两小时绝不起来。这对他们来说,是战争间隙的一大乐趣。

  保罗的战友中有本就相熟的同学,也有工人、农民。他们一起战斗,一起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一起躺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他们也一起生活,摸黑游到河对岸偷偷与“敌国”的姑娘们约会,合伙偷了肥鹅回来享用“大餐”。

  战争把他们栓到了一根绳上,使他们亲如兄弟。然而这仅有的温暖,也维持不了太久。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

  面对冷酷而庞大的战争机器,他们是如此渺小而无力。他们只能假装视而不见,或者用粗俗的笑话调侃一切。因为“只要还能说笑,我们就能抵抗到底”。

  【03. 他们是敌人,他们也是兄弟】

  有一段时间, 保罗被派去军事训练营参加短训,他们的营房旁边有个巨大的俄国战俘营。他发现那些俄国人身材高大,但看起来老实巴交、温顺而胆怯。

  当时战场上食物短缺,德国士兵伙食都很差,更不可能给战俘提供充足的食物。那些身高马大的俄国人,只能溜进德国人的营房,在垃圾桶里翻找所剩无几的食物残渣,从发臭的泔水中捞出点东西带走。

  很多时候,俄国战俘不得不可怜巴巴地乞讨食物,或是拿自己仅剩的东西跟德国人换取少量面包或一小根香肠。

  看着他们一天比一天憔悴,一天比一天沉默,保罗突然意识到这一切是多么荒诞可笑——“一道命令就能让这些沉默的身影变为我们的敌人,或变为我们的朋友。某张桌子上放着一份我们无从知晓的某人签署的文件。于是本该遭世人蔑视、受到最高制裁的罪恶成了我们持续多年的至高目标。”

  战场上,敌人相遇意味着你死我活。然而,是什么使他们成为敌人的?俄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谁不是母亲疼爱的儿子、妻子思念的丈夫或孩童依恋的父亲?

  【04. 难得的休假,却是残忍的惩罚】

  这是书中最打动我的一段。获准休假两周的保罗,终于可以从可怕的战火中稍稍抽身,获得些许喘息。可回到阔别多时的家乡,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中,他却异常不安。

  患病的母亲担忧的目光、朴实的父亲自豪的神情、周围人好奇而又自以为是的询问和赞赏,都让他愈发感到疲惫。他们不了解战场、不了解战争,更不了解一个普通士兵的内心。而他却什么也不能说、也不想说。

  身处曾经最熟悉的环境中,甜美的记忆逐渐涌上心头,冰冷麻木的心开始恢复知觉。可正是这样,才恰是对他而言最残忍的惩罚,因为他还不能远离战争,还必须回去,重新适应战场的无情,把好不容易才暖和过来的心再次冰封起来。

  随着回归部队的日子进入最后的倒数,母亲目光中的恐惧一天天地增强。而保罗,这个不过20刚出头的小伙子,他多想扑进母亲怀里痛哭,依偎着重病的母亲一起死去!

  但是,在家的最后一晚,他只是沉默地咬住枕头,抓紧床框。他在心里说着: “我本是个士兵,现在却只是个为自己、为母亲、为无休无止而不得安慰的一切感到痛苦的人。我根本不该回来休假。”

  【写在最后】

  在泪眼婆娑中掩卷,我不禁想到,战争是什么?

  说白了,不就是发动战争的少数人玩的一场豪赌吗?赢了,财富、地位、荣耀,都是他们的。普通士兵,哪怕是一般军官,最多不过得到一枚或几枚亮闪闪的徽章,然后带着满身心的伤痛默默度过余生。

  如果输了,那些高高在上者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赔上自己的一条命,而成千上万年轻人和无辜百姓的命运却成为他们的陪葬品。

  当然,为了守护国土、保护人民而不得已为之的自卫反击战,不在此列。

  这里,想给出一组数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计16,543,185人死亡,其中士兵9,721,937人,平民6,821,248人;士兵受伤或致残21,228,813人;共计5千万至1亿人收到战争伤害。

  《西线无战事》写的是一战,野心家们并没有消停太久,又有了更加疯狂的二战。我无法理解,凭什么要让大多数无辜的人们为了少数野心家的利益而牺牲?但愿人类不要再疯狂,但愿世界和平!

字数:2190
原作者:枕边墨香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42536/

[发帖际遇]: 牛妞 送迷路的小孩回家,奖励 3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22:29 , Processed in 0.2373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