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74|回复: 0

《藩屏》--次子和女性的吊诡地位:被遮蔽与被利用的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554
      积分
792
      回帖
231
      主题
82
      发书数
11
      威望
624
      铜币
4168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82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3
发表于 2025-3-26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大众视野中,明代文化版图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是士大夫,如果不是柯律格,大概很少人会想到史书上着墨不多的藩王宗室。

  藩王们是拥有皇室血脉的次子。次子、女性,总是处于毫无话语权的边缘,在正史上多半隐而不彰,是被遮蔽的群体,而往往是这些边缘化的沉默人群更容易投身于治学的洪流,在文学和艺术中获得更多的慰藉。

  藩王们看似远离京城,但和皇室血亲共同构成仪式性的宫廷空间、共享文化资源,作为帝国血脉的复制品,他们通过文本和图像来接收和传递皇家的权力。有明一代,知识和文化可是稀缺资源,珍贵的拓本、画谱、古琴都只有作为皇室血亲的藩王们才有缘得见。(作为一个知识杂食者,不得不庆幸一下自己生活在各门知识唾手可得的现代。)

  曾在豆瓣上看到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文化对于世家子弟来说是多么轻而易举,随手拈来,就跟富家子若无其事晃一晃自己的宝马车钥匙一样。——立论的观念明显还停留在文化资源被少数阶层把持的时代。文化和艺术再是“末技”,也从来不是轻而易举到只需要生下来坐等“熏陶”,就以书法艺术为例,世家子弟能从小看到珍贵拓本、法帖固然重要,最终也要拿上毛笔从临帖开始摹写个三年五载才有望形成自己的风格。作为西方学者,柯律格在肯定藩王府出品的《东书堂法帖》价值所在之后,对其序言里体现的中国文人式避重就轻不无奇怪:朱奇源之序是以鉴赏家的口吻写就,行文轻松随意,不着痕迹,对传统的掌握丝毫不费力气,勤奋刻苦的实践过程被描述为“把玩”和“癖”。

  东方式的文人传统爱标榜“不着痕迹”的倜傥,(这一点我更信赖西方的理性,像卡尔维诺一样: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都没有信心,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对“不着痕迹”的追求催生了文人山水的盛极一时,彰”神似“而鄙”象形“,把工笔细描所展现出的精湛技巧视为工匠所为,类似的鄙视链有:“画匠才画什么像什么”、“寒士才苦读”,瞧不起他人对知识的追求,这种否定是士大夫们出于对精英立场的维护心理而产生的文化霸权思想,企图把对知识的特权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颇为讽刺的是,生来便坐拥大量文化资源的藩王们自己倒是很少受到这种立场的禁锢,能够随心所欲,柯律格例举的史料上记载有藩王画蜀葵逼真到让蜂蝶莫辨的地步。可惜我们今天能看到留存下来的藩王们的作品少得可怜,次子和女性,在正史上总是边缘。(另外宗亲们的名字也太生僻晦涩了,看完全书也没记住几个。)

  我们也应该看到,诸藩宗室对于文艺的追求一方面是因为其边缘地位,对权力和猜忌进行回避,另一方面,他们是试图以皇室血脉的地位以文艺“法天下”,即用文化为治理社会提供范式。

  拿起《藩屏》原是因为看过蜀王陵之后对明代诸藩产生兴趣,读完发现柯律格例举的藩王集中在山西、甘肃、湖北,仅在最后插了一张世子朱悦燫墓的黑白照片、一张蜀僖王墓俑线描、对朱悦燫墓出土随葬品里日式风格的剑和第一代蜀王朱椿与方孝孺的交游有寥寥几句描述。全书从建筑、书法、绘画、墓葬、著书、仿古青铜器制作等文艺实践和利用王府威望牵头做的文化项目几个方面,对明代宗室群体进行整体观照,在柯律格之前,这似乎还是学术上的真空地带。而今,各大藩王府、藩王陵已经成为地方打造旅游品牌的资源了,被遮蔽和被利用总是同时存在。就像柯律格认为女性地位是明代文化中的核心悖论之一:一方面被书面的历史记载中被遮蔽和边缘化,一方面因为能确保传宗接代过程中血统的纯正性而在墓葬中拥有显要地位。

  字数:1426
  原作者:丛林宜歌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132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4 11:27 , Processed in 0.0774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