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2262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4
在线时间173 小时
用户组:进士

UID2262
积分7128
回帖649
主题1383
发书数1208
威望4904
铜币20971
贡献0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73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4
|
张笑宇应该是我最喜爱的学者作家了,倒不是因为他拿到过亚洲图书奖(原坡州图书奖)、文津奖等国内外图书大奖,主要因为他太有才了,你随便在网上搜一下他的讲课视频,听几分钟,都会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震惊感,他看待历史和文明进程的角度非常新颖,很多观点都令人拍案叫绝,从此思路被他打开了,我只能说,他拿大奖不能证明他有多优秀,只能反过来证明这些奖的评委还够资格够识货,能给张笑宇颁奖应该是奖项主办方的荣幸。一点不吹牛逼,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所以我也早早就收藏了他的鸿篇巨著《文明三部曲》,那种跳脱出主流叙事框架,另辟蹊径自立门派的独特研究视角,能最大限度帮助读者看清历史的全貌和来龙去脉,我感觉如果让我推荐历史读物的话,我必然会推荐这一套,而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他的作品,强烈建议你先读这本《世界之中》!这本最新的《世界之中》我觉得非常适合作为你认识和接触张笑宇庞大世界观的入门书籍。
读他的书,总是被他一针见血的理论所震撼,之前他关心的更多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大规律,比如:
是什么造成了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是弩的发明。不管是拉弓射箭还是用剑劈砍都需要大量的训练和体力, 在古代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从来不是农民普通人可以做到的,所以自古以来战争都是贵族骑士等少数人的游戏,弩机发明的革命性不在杀伤力,而在于将战争门槛从贵族特权降维至平民技能,使兵源基数呈指数级扩张,让统治者可以快速武装百姓变成军队,于是促成了大一统的形成。
是什么造成了地球人口的暴增?是人工合成氮的发明,发明了化肥。好比过去靠天然肥料种地,地球最多能养活10亿人,但现在靠工厂合成氮肥,硬生生塞下了80亿张嘴,关键问题在于,人工制氮等技术,使粮食生产变成了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过去人人都是农民,都掌握种地的技能,现在,只有少部分人掌握农业关键技术,这也十分危险,这多出来的70亿人已经成了"化肥人质"——不用化肥立刻就要闹饥荒,更别提基因工程和工业化的种子公司。这就像把全人类的饭碗都押宝在科学家和政客身上,一旦出差错,就会造成人类文明浩劫。
。。。
相比之前对人类文明研究的宏大视角,新书《世界之中》将研究的范围缩小至中国历史,定位在对“中国人身份认同的焦虑,翻译成白话就是中国人凭什么成了中国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的探讨中。而之所以书名叫“世界之中”,更是要引领读者将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融入于世界的范畴去看待,中华文明并非鱼缸里的金鱼封闭成长而来,“我们通过欧亚大草原与世界相连,通过云贵高原与世界相连,通过南洋与世界相连,通过东海与世界相连。世界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的历史,只是我们很容易忽略它而已。”
而之所以研究这个话题,序言中张笑宇颇为幽默地说,身份政治有非常多人关心,也常常为吵炒的不可开交,当一个人没有什么成就可提,陷入生活瓶颈时,身份就成了自己心灵最后的藏身之地,甚至塞缪尔·约翰逊博士说过:“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很多人从身份政治的打鸡血中获取自豪感。既然身份这个话题这么有热度,每天众人争论不休,那帮助大家闹明白中国人身份的世界来源,就非常有必要也有意思了,所以这本书重点就讲这个。
张笑宇显然有自己的研究路径,他开篇先探讨“中国”这个称谓的起源,在没有现代卫星地图全面观看世界形状的情况下,老祖宗凭什么说自己就是“中”呢?张笑宇说,这是因为尧时期的陶寺文明部落,在天文研究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的统治者会用一根杆子“圭尺”以太阳为基准,测太阳影子。夏至那天影子最短,冬至那天影子最长,于是测出北纬35度左右的位置为最“中间”,这里正是山西陶寺遗址的所在地。
准确判断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至关重要,谁掌握测日影技术,谁就能分封诸侯、定季节历法,自然成了部落中的老大。“在文化记忆中最早出现“中”这个概念的文明,正是最早开始测量地理位置与太阳高度的文明。因为文明辐射以成功进行天文和地理测量为起点,所以在它周边的国度以它为圭臬,受它的分封。”由此而来,把自己作为出发点,以自己作为世界和宇宙的中心,这正是“中”的来源。甚至有证据表明,通过这种高级的天文技术,他们把自己的文明延展到了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事到如此看起来一切顺利,然而却突然急转直下,陶寺文明遭遇了一场浩劫,被屠戮殆尽,而这浩劫就来自于身边的邻居北方游牧民族石峁文明,张笑宇进一步抽丝剥茧发掘,从考古、文物、文献记载中分析,石峁文明按现在通俗来说就是外国人,历史证明拥有科技和文明并不能抵御军事强大的暴力征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马上民族的力量,绝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落后”“野蛮”。驯化马匹和发明车轮,本身就是技术的进步。草原民族食肉为主,蛋白质摄入量也比农耕民族更高。。。”
张笑宇说,优秀的人最容易犯下的错误是自大,优秀的文明最容易犯下的错误是因为自我封闭而造成的评价标准单一化。文明的更替不能用文明与野蛮之争做简单的判断,人们必须走出思维上的狭隘。而一代代文明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化成了一句“下次一定不能忘记。。。!”这才有了之后,周朝在继承陶寺文明“执中”的天文技术基础上,结合认识到武力是政权的根本支撑,通过融合礼仪文德与军事武功,重新定义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奠定了“文武并重”的治国传统。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不得不承认,中国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才逐步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书籍中,每一个章节都独立探讨一个话题,每一篇都让人为之一震,就比如,大一统帝国的秦朝,难道也是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吗?这话题一抛出来,作为以秦帝国为骄傲的读者恐怕都会零帧起手准备一喷,但听作者娓娓道来,却又似乎感觉有点道理。咱们都知道秦国的范围在当时中国的最西部,经常与各种所谓的戎狄蛮夷打交道,这就避免不了文化上的交流,从考古中,也有大量的证据,比如:
秦陵修陵人乱葬坑的几具人骨进行了两次DNA检测,其中一具人骨是欧罗巴血统;
秦陵建筑(地表封土结构、条形砖、错缝拱券技术)与两河流域及波斯陵墓相似;
青铜水禽铸造工艺在地中海地区常见,东方罕见;
铜车马仿真座驾在波斯莫索拉斯陵墓有先例;
中原地区时代较早的铁器几乎都发现于秦国,可能是由域外传;
茧形壶在塞浦路斯流行,中原地区没见到,战国中期出现于秦;
大流士一世的制度(行省、货币、法律等)与秦制相似,可能制度设计上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
胡姬,可能是希腊化的国家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公主,嫁给始皇帝后生下胡亥;
裸体舞蹈"泼寒胡戏"可能与希腊狄俄尼索斯祭祀仪式相关;
根据临洮"夷狄服饰十二大人"的记载,和秦国铸造十二金人,有别于中原地区的行为,可能源自希腊奥林匹斯十二神崇拜传统;
亚历山大东征后的偏远希腊化城邦可能与秦西界临洮有交流。。。
这种种的证据是否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是否是受到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技术等影响,才造就了秦国的强大,才有了后来秦国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呢???
张笑宇在文中通过大量的考古和文献互证,秦国很可能从希腊化的西域地区国家学到了不少东西。这些国家的艺术风格、生产技术、冶金工艺、建筑风格、社会制度等都通过商路的文化交流传到了秦国,直接帮秦国提升了硬实力。更重要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借由铸造神像完成自身的神格化,从而论证自己统治的神圣性”的操作启发了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也学着搞自我神化,比如铸造十二金人、追求长生不老等行为,用这套新神话代替周朝旧传统,让老百姓觉得秦始皇才是天命之子,从而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这是否说明中国的历史进程自古就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把有利于自己的东西加以利用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书中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魏晋南北朝道教中的“李弘”形象是否与西方弥赛亚式救世主相关?中行说帮助匈奴学习汉制,刘渊以匈奴身份建立“汉”政权并复兴汉室,匈汉是否属于一家?粟特商团支撑起来的丝绸之路经济网,对唐朝地缘政治的影响,造成了唐帝国的历史转向?。。。这里不一一复述了。每一个话题都非常有趣,也非常能带给读者思维上的延展。
张笑宇对问题观察解读视角,总是这么与众不同,他曾提到“技术型人才应当主动融入社会科学的分析视角,人文社科研究者则需关注技术领域的硬变量,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犹如双螺旋结构,二者共同编织出制约人类思维的"铁笼"。要真正理解自身认知边界的形成机制,必须跨出专业舒适区——也就是跨界思维。”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同样运用于新书《世界之中》里,域外的世界力量是怎么塑造中国成为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中国的,我们需要结合这种跨界思维去分析,之所以我们叫“中国”,其实我们想传达的最根本内涵在于,我们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但中国并非孤立于世界,正相反,恰恰由于我们不断与周围的文明交流接触,不断承受扑面而来的“世界”,才造就了我们的优秀。
说实话,看见张笑宇出新书了,我都激动,我一直感觉他稍微低调一点,可能高人就不喜欢太过于张扬,从来没看到他经常出席各种图书文化活动,可能忙于授课吧,但他的书我都会收藏,并且一字一句仔细研读。写的确实很好。
字数:3624
作者:麒麟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546113/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