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46|回复: 0

神秘的马孔多,昏昧的午睡时刻——《礼拜二午睡时刻》

[复制链接]

用户组:分区版主

我,秦始皇,打钱

重建论坛爱心会员勋章重建论坛勋章版主勋章分区版主勋章

      UID
51
      积分
8525
      回帖
609
      主题
945
      发书数
410
      威望
6138
      铜币
14088
      贡献
120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25-2-27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2
发表于 2025-3-22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上次也是我第一次读马尔克斯,还是七年前,对照着一张人物谱系图啃《百年孤独》,整个过程并不像预想的那样艰涩,反倒有几分酣畅淋漓。谁知一顿饱足之后,便陷入困乏呆傻,没有力气回味,想着什么时候再看一遍,结果放下去就没有再拿起来。

  这次读《礼拜二午睡时刻》,感觉正好相反,就好像吃到见了碗底,腹内依旧空落落。于是把每个故事又翻了一遍,还是意犹未尽。不甘心。马尔克斯在一篇访谈中说,除了卡夫卡,海明威是又一个影响了自己的作家。在《礼拜二午睡时刻》这本书里,他显然贯彻了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以研究、思索、经过搜集然而没有直接选用的材料作为基础”来创作短篇小说。虽说克制对作家而言是一种美德,可是克制到吝啬,折磨的就是读者了,因为总想知道那些没舍得加进去的材料是什么。

  2

  《礼拜二午睡时刻》一共收录了8个短篇,几乎都是撷取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片段里的故事,其中几篇如礼拜二午睡时刻、平常的一天、巴尔塔萨午后奇遇、周六后的一天,单是名字就揭示了这一特点。

  本书的同名短篇是马尔克斯最满意的一个短篇小说,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女儿坐火车去一个陌生的小镇,为她被当成小偷打死的儿子祭扫。这个经受了丧子之痛的女人,一路上表现得非常冷硬,责令女儿穿鞋、梳头,在即将进入小镇的时候告诫她:“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她显然极其厌恶这个夺走儿子性命的小镇,可是又不得不来,于是更加厌恶。当她与神父对话的时候,也延续了这种冷硬克制的情绪,她只想看过儿子的墓就离开,一句话也不愿多说,一分钟都不愿多待。关于她的儿子究竟是不是小偷,文中有两处非常耐人寻味——

  向神父说明来意的时候,女人报了儿子的名字,然后解释说“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这里算是承认儿子的确是小偷吗?或许是,但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之所以称儿子为“小偷”,是因为在这个镇子上,他无名无姓,身份就是小偷,唯有这样说,才能让神父明确所指的对象。在说完那句话以后,女人“不动声色”地补充了一句“我是他母亲”。这里的“不动声色”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说她不以儿子偷窃为耻,也可能是说她忍下了这么指称自己儿子时的悲痛。

  神父给她取墓园钥匙的时候问她:“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她答道:“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这个回答就更模棱两可了。一种可能是她不相信儿子是小偷,所以用这句话来否认对儿子的指控,这样一句肯定的褒奖,要比一句苍白的辩驳更能维持她的自尊;一种可能是,她不了解真相,但也怀疑儿子来这里果真是为了行窃。如果是后一种情形,她的这个回答背后一定隐含了巨大的无力感和愧疚感。因为在这之后,她还说了一句话:“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她的儿子用挨打换来的钱供一家人生活,而她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儿子被打的样子。

  马尔克斯说他通常是目睹了一个形象之后才写出的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是他在一个荒凉的镇子上看到一对身穿丧服、打着黑伞的母女在骄阳下奔走以后写的。他为这对母女设计了穷苦的身份,奔丧的缘由,以及冷硬、压抑的情绪,让我们跟着她们从火车来到教堂,又向着墓园走去,仿佛对她们了解了很多,可是不了解的还要更多。

  关于这个短篇的名字,有人注意到“礼拜二”这个时间,据说在基督教中礼拜二代表的是审判日,所以整个故事也可以理解为表达了一个关于审判的主题(审判什么,似乎也可以有多种解法)。更令我感兴趣的其实是“午睡”这个时刻,或者说事件。马尔克斯在自传体作品《活着为了讲述》中说,他自小痛恨午睡,因为大人睡觉的时候,小孩子总是无所事事,而且也不能说话,否则会影响午睡的人。他把这个故事安排在午睡时刻(事实上本书有好几个故事都写到了午睡),很可能是一种有意为之。当整个镇子的居民都陷入午睡,那种状态很像是波德莱尔所形容的“甜美的辞世”,这时一对母女来到了小镇上,打破死寂,把小镇从“消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中断了睡眠的人们似醒非醒,小镇也是昏昧、混沌的,那对母女的故事,就这样通过小镇麻木的知觉传递给了我们。

  3

  这本书中的8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勾连。第一个故事里枪杀小偷的雷薇卡太太,是《周六后的一天》里的一个重要角色。《蒙铁尔的寡妇》结尾“惊鸿一瞥”的格兰德大妈,在最后一个故事里拥有了一场异常风光的葬礼,为她主持葬礼的,就是《周六后的一天》中声称见过三次魔鬼的老神父安东尼奥·伊萨贝尔。《平常的一天》里去看牙医的镇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就是《蒙铁尔的寡妇》里与蒙铁尔狼狈为奸的独裁镇长,牙医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为镇长拔掉了一颗智齿,随后说了一句话:“在这儿,您算是给二十个死人偿命了。”《巴尔塔萨午后奇遇》里,巴尔塔萨为蒙铁尔的儿子佩佩扎了一个鸟笼,这时候的佩佩,还只是个小孩子,他的父亲死去时,他已经在驻德领事馆工作。

  在《周六后的一天》和《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中,都出现了马孔多这个地名,鉴于几个故事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妨理解为它们发生在同一个地方。马孔多因《百年孤独》而被全世界的读者所熟知。但其实这个名字在马尔克斯的处女作《枯枝败叶》(1955年)中就已经出现了,《礼拜二午睡时刻》(1962年,原版以《格兰德大妈的葬礼》为书名)也比《百年孤独》(1967年)早面世五年。写作《礼拜二午睡时刻》时的马尔克斯,还没有充分使用他那标志性的魔幻手法,但此时的马孔多,已经颇具《百年孤独》中的特质了。这个封闭的小镇,像极了一幅颜料被炎热熔化了的油画,模糊、变形、神秘,仿佛已被摧毁,却又包容万象。

  关于马孔多,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中记述了它的来历:

  火车停靠在一个没有镇子的车站,没过多久,又途经路线上唯一一片香蕉园,大门上写着名字:马孔多。外公最初几次带我出门旅行时,我就被这个名字吸引,长大后才发觉,我喜欢的是它诗一般悦耳的读音。我没听说过甚至也没琢磨过它的含义;等我偶然在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解释(热带植物,类似于吉贝,不开花,不结果,木质轻盈、多孔,适合做独木舟或厨房用具)时,我已经把它当作一个虚构的镇名,在三本书里用过了;后来我又在《大英百科全书》上见过,说坦噶尼喀有一个名叫马孔多的种族,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也许,这才是词源。不过,我没做过调查研究,也不知道马孔多树长什么样,在香蕉种植园区问过几次,谁也说不清楚。也许,这种树根本就不存在。

  这也像是一个谜了。也许马孔多这个名字根本就是为了马尔克斯而存在的,他赋予了它一层魔幻的色彩,让我们想起它的时候,就想到那个闭塞的小镇,想到炎热潮湿的气候,想到孤寂而无望的轮回。


2360 个汉字

转自:望九 评论 《礼拜二午睡时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0595391/

[发帖际遇]: 书呆熊 在地铁上吃零食,处罚 2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   做好人 · 读好书 · 得好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7:02 , Processed in 0.0800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