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99|回复: 0

《局外人》对存在意义的探讨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1085
      积分
952
      回帖
109
      主题
209
      发书数
0
      威望
793
      铜币
2458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35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0
发表于 2025-3-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老病死,谁都没必要忌讳。相信许多人都暗自设想过亲人的离去,想象过亲人离去的场景和自己的反应,甚至联想过之后的生活。照常理,至亲离世,生者自然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乃至最日常的生活也难以为继。这现象几乎已成铁律,不如此,便证明不爱亲人,甚而与禽兽无异。如果顺着庸常的道德逻辑评判默尔索,他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然而《局外人》并不是一部道德批判小说,加缪对默尔索的态度也是肯定大于批判的。在《局外人》英译本序言中,加缪评价默尔索:“他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感到受到了威胁”,“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正大”,“一个无任何英雄行为而自愿为真理而死的人”。

  我们习惯用“如丧考妣“来形容极端悲痛,默尔索面对母亲的离去,我们认为他至少应该掬一捧悔恨的泪水,然后守孝三年,每天去教堂忏悔,或者进寺庙削发为僧,甚至以死谢罪,向世人领一块铭刻着“孝”字的墓碑。可这当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场面吗?我们已经见过太多类似的场面,忍不住要起鸡皮疙瘩了。

  显然,加缪的目光投向了更为深邃的领域。

  养老院和法庭,各自拥有一套完备的工作方案,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恪尽职守和本分,却将当事人排除在外。与他休戚相关的事情,他插不上手,似乎也没有插手的必要。

  作为一个不熟悉养老院工作的人,他只能是旁观者。当默尔索误以为院长在赡养问题上责怪自己时,院长主动替他解围:“您用不着说明,我亲爱的孩子,我看过令堂的档案。您负担不起她的生活费用,她需要有人照料,您的薪水却很有限,把她送到这里来她会过得好一些。”接着又补充道:“您知道,在这里,有一些跟她年龄相近的人和她做伴,他们对过去时代的话题有共同的兴趣。您年纪轻,她跟您在一起倒会感到烦闷的。”

  作为一个不熟悉司法程序的死囚,他无力挣扎,只能听任法庭和律师的处置,而且被告知“别作声,这样对您的案子更有利”。他觉得“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他甚至想大声疾呼:“归根到底,究竟谁是被告?被告才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如此局面,默尔索从不主动迎合或退避。邻居雷蒙问他是否愿意做自己的朋友,他说“做不做都可以”;老板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一份更好的工作,他说“实在是可有可无”,理由是:“人们永远也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而我在这里的生活并不使我厌烦。”;女友玛丽问他爱不爱她,他说:“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并不爱”,又问他愿不愿意结婚,他说“结不结婚都行”。

  默尔索这样一个与人无害的无名小卒,他在面对生活的变故时,不肉麻地曲意媚俗,只愿遵从内心的诚实过活,就算在辩护律师的暗示下也不说假话。他的反应是得体的,有尊严的,他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检察官和媒体的大肆渲染下,被形容成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自己母亲的人”,一个“自绝于社会”的人,与真正的弑父同罪。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社会层面的滥用。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看似都被赋予了各种不容置疑的权利和自由。笼统地说,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可事实上呢?具体地说,一项政策的颁布,就可能决定无数人的命运;一次技术革新,就可能切断几十万家庭的生路。不怕夸张地说,这些变故与地震、海啸那样的天灾有何分别?要想有尊严地活,自由地活,谈何容易呢?而这不正是上帝被打倒以后全人类历尽艰辛才赢来的允诺吗?从哲学的角度讲,每个人被带到这个并不健全的世界上时,谁征求过我们的意见,哪怕仅仅是打个招呼呢?每个生命的源起,不都可以看作一次堪称自私的纵情吗?

  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局外人。

  故事结尾,神父出场了。神父作为上帝的代言人,背负着拯救灵魂的使命。可是他口中的那些话,不过是毫无根据的臆想和陈词滥调。默尔索也终于爆发了。他滔滔不绝地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并坦然迎接死亡。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神父)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似乎理解了她为什么要在晚年找一个“未婚夫”,为什么又玩起了“重新开始”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生命凄然而逝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默尔索这段话,道出了生命的荒诞性:人生,不存在先验的意义和价值,更不存在提前设定的规则。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它令人厌恶的关键并不在此,而在其本身——令人感到恶心想吐,而且是“无声无息,真有点丢脸”的。对于默尔索来说,平淡无奇的断头机消解了死亡的神圣性。

  默尔索依然是那个任命运揉捏的无力之人。但他认识到:哪怕死到临头,人生依然值得过。人活于世,一切所谓“意义和价值”都需要亲身去感受、创造、领会。谁都不能替代你,上帝也不行。

字数:1863
原作者:DingYeah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994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1 12:33 , Processed in 0.0751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