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615
好友31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0
在线时间132 小时
用户组:进士
一蓑烟雨任平生

UID615
积分5013
回帖1707
主题187
发书数108
威望3958
铜币26372
贡献0
阅读权限7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132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0
|
本帖最后由 烟雨红尘 于 2025-3-13 14:11 编辑
春节期间闲来无事,于是选了《长安的荔枝》这部小说一读,它位列豆瓣2022年度小说榜单之一,在这个普通的书名之下,没想到内容竟是精彩到拿起就放不下,令我欲罢不能非得一口气读到结尾才罢休。整个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全书六个章节约七万字牢牢抓住了我的心,虽是第三人称角度叙事,却也让我不由得代入了主人公的视角,随他一起经历命运浮沉。
本书的写作视角用作者的话说,是把“一骑红尘妃子笑”用基层办事员的角度解读一番,我想这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亲王把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扩写成了一个有血有肉、人物立体饱满的故事,从此再看到这句诗,我不会仅仅只想到它体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我脑海里想到的是一副生动的画卷,这画里有为操持荔枝转运大业而数日白头的九品小官、有家无余米人无蔽衫的驿站贫户、有惨遭受斧斤之斫的成片的荔林、有奔波劳累横死途中的骑手和马匹,还有无数配合此事劳心劳力的底层人民......而这一切耗费之巨,仅是为了博贵妃一笑。后者的体会是具体而富有感情的,是代入自己作为基层办事员面对老板不合理的需求却不得不去执行的既愤怒又无奈的心酸之感。
从叙事弧线模型看这是怎样一个故事
我不善评价故事,但我找到美国作家杰克·哈特的《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其中有关于故事结构的解读,而最为关键的则是叙事弧线。下面我将套用这个模型逐一拆解这部半虚构小说的叙事逻辑。
叙事弧线
阐述
本作的背景切入节奏是比较快的,开篇即交代了主人公李善德作为一名从九品下的小官,打算贷款在长安城买下一栋小房屋后和妻女一同安度晚年,结果天降“大喜”,其任职部门上林署同僚一致推举他为荔枝使,任务是将岭南的荔枝以荔枝煎(用未稀释的原蜜浸渍,再用蜂蜡外封)的形式上贡给朝廷,由于是直接给圣上办事,哪个环节随便捞点房贷就不成问题了,酒酣耳热的他毫不犹豫地签了字,谁知签完才发现此中隐藏的蹊跷,原来圣上原是想要在六月初一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谁曾想竟被上司以一种隐蔽的方式篡改了文牒,将荔枝鲜改为荔枝煎,从而诱导他接过这一烫手山芋!通常,荔枝三日便会变质,要从五千里外的岭南把新鲜荔枝运到长安,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的李善德,仿佛已经听到了死亡的召唤,六月一日即是他的死期!荔枝的故事正由此而展开。
上升动作
故事背景交代完毕时,读者已经感受到李善德心如死灰,此时作者安排了一场酒局,让李的两位好友从各自的经历出发而给予他一丝希望。好友其一韩承善于解读官话,提醒他既是圣上旨意,那么即使他官阶再卑微,起码在六月一日前他做任何行动是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的,但他的建议实际上无法解决荔枝运输的问题,因此同时他建议李与妻子和离,还清贷款,趁这几个月安排好后事。好友其二杜甫则讲了他在城东乱葬岗遇到一个守坟老兵,老兵如何在绝境中拼死一搏博出希望活下来的故事,这一故事激励了李善德,即使末日将至,至少先去一趟岭南,亲眼见过新鲜荔枝,确认此事无解再赴死不迟。这一部分自然合理地推动了情节发展,否则很难想象李善德有什么动力去“飞蛾扑火”。
危机
二月初,李善德踏上了南下之路,这一路山高水远,越走他的心越是冰凉。在后续的故事中,我们会看到他将经历如下困难:
1)运输速度慢
岭南距离长安共计五千四百四十七里,且路况复杂,既有纵横水道又有险峻山岭,他此行足足花了一个多月才抵达广州城内,就算在此基础上提速三倍,还是赶不上荔枝腐坏的速度。
2)当地官员不配合
当李善德见到岭南经略使何履光并说明来意后,对方心知此事不可能办成,只愿提供岭南辖区内的通行符牒,却对钱粮资助一事绝口不提,因此经费对他来说也是个大问题。
3)储存难、保鲜时效短
在从化的荔枝园里,李善德认识了种植荔枝的少女阿僮,并向她讨教荔枝保存之法,对方告知他密封、盐洗、冰镇的法子,最多可保鲜五日,显然均不能满足李善德的期望。
作为读者,我已经有些绝望了,似乎绝无可能在运输速度上再做提升,而荔枝确实在运输途中非常容易变质,钱或许是相对好解决的问题但并非核心,如此想来,不知还有什么样的突破口?那么,当以上问题摆在李善德的面前,他又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呢?
答案是——做实验。关于这个想法的产生,是跟李善德本人的特点有关的,他年过五十却官职卑微,因为他不擅长官场之术,也正因如此才会在荔枝使一事上着了道,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精通算学,典型的思维严谨的理科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
在李善德五十多年的人生里,一直是跟数字打交道。及第是明算科,入仕后每日接触的都是账册、仓簿、上计、手实……他不懂官场之术,不谙修辞之道,他这一生熟悉的只有数字,也只信任数字,当危机降临时,他唯一所能依靠的,亦只有数字。
接下来的这一段,是本作吸引我看下去的第一个钩子,它把“如何把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而不变质”这个大而模糊的问题拆解成了无数个具体且理应有答案的小问题,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看到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也迫切地想知道答案——这时我在乎的反而不是最终是否能成功运送,而是每一步到底怎么做才是最优解?再进一步想,其中各环节要落到实处,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啊,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好在,作者安排了一个金主——香料商人苏谅为本次实验提供资源支持(以商人最看重的通行符牒作为交易物)。
什么品种的荔枝更耐变质?何时采摘为宜?用飞骑转运,至少要多快的速度?与荔枝重量有何关系?飞骑是用稳定性更好的蜀马滇马?还是用速度更快的云中马、河套马?是走梅关古道入江西?还是走西京古道入湖南?是顺江上溯至鄂州,还是直上汴州?倘若水陆交替,路线如何设计最能发挥运力?每一条路,在荔枝腐坏前最远可以抵达何处?
从荔枝品种到储存方式,从转运载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恒河沙般的组合可能。李善德在途中就意识到,这件事要搞明白,纸面无用,必须要做一次试验才能廓清。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做实验的前提是要有荔枝可供实验,正常荔枝成熟都要到四五月了,不过在不考虑口感的情况下,李善德从阿僮的庄园拿到了提前人工催熟的荔枝品种三月红,作为这次实验的对象。
万事俱备,可以开启实验了。此时的李善德却有些微微发抖,面对阿僮的疑问,他说:
“不,我是在害怕。我这辈子,从来没花过这么多钱在一件毫无成算的事情。”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由此实验开始。实验总共兵分四路,路况各异,通过此实验可以测试出最佳运输方式及荔枝保鲜的极限,我认为此处是本作的一个小高潮,看得人心潮澎湃,好像做实验的人是自己一般。这段印象深刻的是李善德记录实验结果的方式,他在簿子上记录脚程格眼,具体操作如下:
那格眼簿子顶上左起一列,从上至下分别写的是一路、二路、三路、四路;顶上一排,自左至右写着百里、二百里、三百里……彼此交错,形成一片密密麻麻的格子。
那四队撒出去之后,除了大瓮,还带了同样规制的一批小瓮,每到一地,开启一个小瓮检查状态,便放飞一只信鸽回报。李善德在广州一收到消息,立刻按里程远近,用四色笔填入格眼。黑圈为不变,赭点为色变,紫点为香变,朱点为味变,墨点为流汁。
如此一来,每队人马奔出多远,荔枝变化如何,便一目了然。
听起来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热力图或是色阶图一类的图表,我一寻思,这可不就是数据可视化吗!这个格眼簿子如此精妙,让胡商苏谅都兴奋地表示要参考研究如何在商业中得以应用。
初次实验过后,李再次对其中的两条路径做了优化,并得出一个结论:提速已达到瓶颈,五天三千里是极限(除非朝廷举倾国之力,不计人命与成本,速度可再有突破)。接下来则是继续从荔枝保鲜方面想办法,最终还是阿僮给了他灵感,让他发明了“分枝植瓮之法”,简单说就是连同荔枝的枝干一起砍下,先运输荔树,待到枝条开始枯萎之时则立即将荔枝摘下来,换用之前的盐洗隔水之法,如此便能争取到十一天时间,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紧接着,由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李善德计划回城寻求朝廷的支持,以便解决运输速度和其他资源调动的问题。在此之前,他需要做一个详尽的测算,需仔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优化点以及所需的成本等,从而形成一份事无巨细且切实有效的报告。文中说道:
这一份新鲜荔枝的转运之法,关涉物候、邮驿、州县、钱粮等几大领域,内中细碎繁剧之处,密如牛毛,外行人根本难以想象。从驿站之调度、运具之配置、载重与里程之换算、乃至每一枚荔枝到长安的脚费核算。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须做到极细密极周至方可。
看到此处,我意识到,要做成这件事,李善德其实承担的就是一个复杂项目的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只要说服朝廷授权给他,再批下来预算,那么接下来就要靠他自己去做资源调度、统筹规划,并按照排期一步步推进项目、解决项目运转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和问题,并在deadline(六月一日)之前使项目顺利结束。这段其实让职场社畜非常有感触,在一个小公司里做项目管理往往都会因牵动多个部门或利益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更何况是本书中的举国项目,考虑到涉及到的地域、部门、官员之繁杂,转运所遇阻碍之重重,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活计!
这一趟回长安,虽在过程中屡次碰壁,但最终李善德得到了卫国公杨国忠的支持,并拿到了圣上亲赐给卫国公的银牌作为万能调令,此物一亮出,无人敢不配合,这就是权势的力量。另外他还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允诺,即不用担心花费的事情,卫国公自会解决,这几乎等同于做事可不计成本,实乃天大的好消息。此时时间已愈发紧迫,李善德约见相关部门,以一系列规划清晰的格眼簿子交代在转运一事中各部门的职责、物品列表、要求数量、地点、时限等,之后他便再次踏上去岭南的路途,要亲自盯着启运之事方可放心。
虽然规划得井井有条,但实际上在这趟旅途中他又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变故:首先是因无法履行承诺而被迫跟苏谅决裂,苏谅离港后带走了荔枝保鲜所用的双层瓮的全部库存;其次是原计划只需砍伐三十丛荔枝树,但因为传令过程中地方组织的层层加码导致最终毁掉了阿僮荔枝园林里大量的荔枝树,令阿僮心痛不已;再次是在关键路径处发现了逃驿,牛马驴骡均不见踪迹;而这种种意外累计起来最终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它使得枝节枯萎提前在进入岳州时发生,而岳州无冰,这对于荔枝保鲜是巨大的打击......好在最终李善德想到了解决之法,他用尽毕生所学、耗尽所有力气试图将荔枝按时、保质地送达长安,但最终结果如何,他也需要等待一个最终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在危机这一环节其实是有”遇到危机-解决危机“的循环往复的,同时这也是故事篇幅最重的部分,每一次意料不到的危机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乍一看回天乏力,但总能在最后关头遇妙法化解危机,让一颗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全书中,这个转运和实验的过程(而非高潮)才是最为精彩和吸引人的。
高潮
六月初一终于到了,在贵妃诞辰当日,整个长安城繁花似锦,极绚烂之能事。一人一马先行抵达长安城东的李善德短短数日便白了头,耗尽气力倒在好友杜甫提到过的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边,突然间,他看到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此刻,迎来了本书的高潮——
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从岭南到长安之间的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的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的,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切的一切,最终得到了解答,李善德成功了!然而正因深刻了解这一骑荔枝背后饱含多少辛酸,他内心深处并没有任务完成、即将平步青云的激动。曾经他的梦想是为妻女买下一栋宅邸就此安度晚年,而此刻他却觉得房子、钱财和权力不再重要。他在转运荔枝的路途之中,失去了珍惜的朋友,而京城的浮华生活现在也并不是他想要的。
下降动作
文末,李善德做出了跟随他良心的选择,作为完成了不可能任务的大功臣,他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另一条艰难的路。他当着卫国公的面痛斥此事劳民伤财,并发出了灵魂深处的质问:“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引得卫国公大怒,害他差点丢掉性命,得亏朝廷有人相救,最终才落得了个全家流放岭南的惩罚。故事的结尾,他幽居于从化,在阿僮的荔枝园里干劲十足地种植着荔枝树,妻女围绕在他身边,也算乐享天年了。
关于书中值得玩味的内容
本书虽篇幅短小但内容颇丰,除了主线情节外,我认为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还有两点:美食和为官之道。
其一是对岭南美食的介绍,尤其是对荔枝的描绘,让我在大冬天的无比想尝一口新鲜荔枝,让那琼脂般的汁液经由口入再扩散至四肢百骸,带来一天的舒坦。
瓜果极为丰富,枇杷、甜瓜、白榄、卢橘、林檎……堆了满满一大盘子,旁边还搁着一截削去外皮的甘蔗,上头撒着一撮黄盐。这在长安城里,可是公侯级的待遇了。
岭南到底是水陆丰美之地,就连朝食都比别处丰盛。一碗熬得恰到好处的粟米肉羹粥,里头拌了碎杏仁与蔗饧,三碟淋了鸭油的清酱菜,一枚鸡子蒸白果,还有一合海藻酒。至于水果,干脆堆在食处门口,随意取用。
阿僮家的个头大如鸡子,他按照她的指点,按住一处凹槽,轻轻剥开红鳞状的薄果皮,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果肉,颤巍巍的,直如软玉一般。他放入嘴中,合齿一咬,汁水四溅,一道甘甜醇香的快感霎时流遍百脉,不由得浑身酥麻,泛起一层鸡皮疙瘩。
这是今年园子目前结出最大的一枚,我们都叫它丹荔,每年就一枚,据说吃了以后能延年益寿。李善德轻轻剥开来,里面现出一丸温香软玉,晶莹剔透,手指一触,颤巍巍的好似脂冻,果然与寻常荔枝不同。他张开嘴,小心翼翼地一整个吞下去,那甘甜的汁水霎时如惊浪一般,拍过齿缝,漫过牙龈,渗入满是阴霾的心神之中,令精神为之一澄。
其二是李善德的好友韩承帮助他分析为官之道,李善德对自己求助官员数次碰壁的经历百思不得其解,作者借韩承之口也给像我这样政治不敏感的读者做了解释——
你现在能想明白经略使为何追杀你么?人家堂堂岭南五管经略使,会嫉妒你吗?何节帅是担心圣人起了疑心,为何李善德能把新鲜荔枝运来,你却不能?是不能还是不愿?岭南山远地偏,这经略使的旗节还能不能放心给你?
你把新鲜荔枝运来京城,可知道除了何履光之外,还会得罪多少人?那些衙署与何节帅一般心思,你做成了这件事,在圣人眼里,就是他们办事不得力。你那转运法是打他们的脸,人家又怎么会配合你做证呢?
你若在呈上转运法之时,附上一份谢表,说明此事有岭南经略使着力推动、度支同仁大力支持、太府司、司农寺、尚食局助力良多,你猜鱼朝恩还敢不敢抢你的功——良元兄呐,做官之道,其实就三句话: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
这几段话其实也预示了李善德的结局,他只会办事却不会做人,在官场上跟人打交道少不了吃亏,若真的因荔枝一事升了官,后续也不一定能应对权力带来的麻烦,还不知道又要得罪多少人,这么一想作者安排的结局反而更适合他。
结语
故事人物的塑造是靠细节完成的,因此关于这部小说还有不少令我印象深刻的感人情节,这些情节把书中人物描绘得更加真实。例如李善德和苏谅的友谊,尤其是为了支持李善德的实验,苏谅额外奉送一千贯经费的那段,他说想要投大使一个前程,虽然身为商人此举一定是权衡利弊得失后做的选择,是为了日后能够拉到政府的关系挣大钱,但在当时实验成功率并不高的情况之下,能够给予李如此信任、解救其燃眉之急还是令我敬佩,毕竟他的这笔投资也很有可能打了水漂。所以最终李善德未能履行承诺导致二人决裂之时,我是十分心痛的,他们俩人之间确乎真心相待,本可以成为朋友,却败给了无奈的现实。
另一个情节是结尾李善德的夫人讲述了他们相恋的往事,年轻时夫人在登华山途中脚踝崴伤,李善德冒着跌落万丈深渊的风险背着她下山,她说:“他这个人呐,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因为太过了解丈夫,所以她支持李善德的所有决定,也不在乎是在长安享受富贵荣华还是在从化吃着粗茶淡饭,对她而言,有丈夫的地方就是她心之所向。
此外还有林邑奴报恩以及李善德和阿僮把酒言欢的场景......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丰满了李善德的形象。想想这么一个有实干能力又能体恤民情的官员,年过五十才混得一个九品小官,实在可惜又可悲,不过反过来想,若非如此,那个朝代又怎会出现“一骑红尘妃子笑”这样荒唐的事情呢!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小说,花费大半天的时间读完,会觉得沉浸其中的这段时间是有价值的,并且在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猜想今年夏天再次品尝荔枝时,我也会有不同于以往的感受吧!
字数:6685
转自:lavida77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9530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