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66
好友118 人
听众24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最后登录2025-5-12
在线时间194 小时
用户组:分区版主
逆风翻盘、燃烧我的卡路里!
  
UID66
积分4134
回帖1856
主题234
发书数30
威望3059
铜币21504
贡献0
阅读权限100
注册时间2025-2-27
在线时间194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2
|
鉴于差评,所以先写为什么差。
首先,我收到的书301-332页缺页!全书页码是427页,缺的这部分应该是讲雅罗米尔的生活细节,可能吧。
其次感觉翻译也很差,比如第四部“诗人在奔跑”译者都没有把重要文学名人译出,如果没有文学积累是读不懂的,而且这部分有时间变换(如1948年、1922年、1968年),如果没有译注很晦涩!(又读一遍才懂)网上也只查到了莱蒙托夫、兰波、雪莱三个文学名人(主要是要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才知道书中有些名词的意义),别的人名都查不到,如果和成时译的《白鲸》比比,真的让人很恼火!这第四部分是把雅罗米尔和文学名人对比,其实是写出雅罗米尔自己的内心世界总是和那些文学名人对比,这是雅罗米尔的自负,也是他的愚蠢、他的羁绊,为描写他的生活的“不真实”再添一笔。
最后排版也不好,感觉浪费纸张。
下面是读后小感。
米兰昆德拉的这部作品成稿于1969年,当时现代主义思潮还没消退,书中的故事也更是在现代主义风靡时发生,现代主义彰显的现代人对生活的迷茫、确定性丧失、圣神价值体系瓦解、人与人交往的荒诞性等等(按卡夫卡的《变形记》来理解吧)都在影响着人们对传统的重新审视,尤其在那样环境中成长的人。主人公雅罗米尔正是在这样环境中成长,所以他以及围绕他展开的故事所透出的现代性,正是对当时人们内心的反映。
昆德拉到底还被归到现实主义作家行列,我更觉得他是心理现实主义。他描写心理简直太牛了!之前读短篇《搭车游戏》时对他的心理描写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偏执,但现在一边读本书一边想,竟然发现昆德拉分析的都样样对,可能刚读会感觉偏执,但真要有故事里那些情境发生,人有那样的心理是很自然的,昆德拉是敏感的抓住了、写下来。
鉴于本书故事发生的思潮,和昆德拉高超的心理描写,加上捷克共产社会和随后的苏共迫害等时代背景,就可以大体把握本书的整体意义了:它首先是民族的,而且昆德拉用捷克语写的它,还是时代社会的,还是持续到当代社会也有意义的。主要是说在现代社会中迷茫的人们努力在逃跑,逃到“真实”的社会里去,用雅罗米尔的观点就是,逃离妈妈的监视(这里面隐含了妈妈从小到大对他有意望子成龙的期望)和自己生活的不真实,到看门人儿子那种真实的生活里去。
当然在这一路逃亡的过程中,雅罗米尔,以及所有人,最常见的做法是逃到“高尚”的世界里去。于雅罗米尔的表现就是,他一直创作晦涩多义的现代诗,和对不漂亮女友的欣赏、深爱,欣赏、深爱她的丑与不完美,比如麻子、头发颜色、乳房、饶舌等,这种欣赏和深爱其实和对有类似风格的现代诗的喜爱是相通的。雅罗米尔在这种“高尚”(于诗歌别人读不懂、于女友别人讨厌)中获得心理抚慰,他可能并不想选择这种高尚,但一则这高尚让他心理抚慰,二则这对于他都是最容易实现的,比如作诗是从小开始,爱情是女友引导,和戴眼镜相貌平平的女大学相处证明了没有引导,他自己来,是实现不了的,这同样见于想成为克萨维尔,他想,可他实现不了。
书中的画家是一个重要角色,我觉得,他就代表了雅罗米尔的被安排的生活,从小时候画家表扬他作画好——实际他并没有比别人多的才华实被误解,到画家表扬他作的诗好——实际他并没有出色的内涵(虽然这是现代诗的一个特色)和才华也实被误解,加上这都符合妈妈的期望,他自己也获得正常的虚荣心,这些因素都把他引到了“天才诗人”这个位置上,是他长大以后感到生活困难的罪魁祸首。
妈妈,这个角色复杂,既养成了诗人,也成为诗人正常生活的羁绊,诗人爱她,诗人也讨厌她,她要自始至终的统治诗人。妈妈这个角色贯穿故事始终,主导了诗人的生活,以上所写的一切都可以在妈妈身上找到体现。在心理描写上,妈妈和诗人之间的心理描写非常好,是该读一读的。
叙述顺序上,主要是顺时序,也有倒叙、插叙和补序。视角以全知全能的观察者展开,似乎昆德拉的作品都是这样的视角,像剖析一个病例那样利落的剖析人物。语言上,觉得昆德拉像是用电影手法那样写作。
总的看来,《生活在别处》主要是写了现代生活中人们感到牢固的生活在消失,越来越多的是盲目和无意义,人们努力寻找着真实的生活,这条路很艰难,导致这样不快的原因似乎在我们的成长环境、时代环境,但也离不开我们内心种种必然的心理反应,生活在别处,没那么容易啊。
字数:1524,转自:从海上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7416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