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62|回复: 0

《我的皮村兄妹》-最好的一篇和最差的一篇

[复制链接]

用户组:秀才

      UID
554
      积分
791
      回帖
231
      主题
82
      发书数
11
      威望
623
      铜币
4156
      贡献
0
      阅读权限
40
      注册时间
2025-3-1
      在线时间
8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11
发表于 2025-3-1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本书的文前是皮村工友之家和文学小组的大事记,文后是皮村文学小组成员一览。看书时我会不时翻一翻文前和文后的信息,和正文对照,梳理出历史脉络,以便更细致地了解皮村。

  在中国的大城市里有无数个城中村,但皮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最早我是读了范雨素那篇爆红的文章,才知道了这个地方。在我的想象中,那里聚集着无数个范雨素们,其人文笔朴实无华却很接地气,饱含辛酸又穿插着诙谐,读来令我耳目一新又很带劲,比一些装腔作势端着架子的科班作家写得好多了!

  也因此,我对皮村充满了好奇。

  这本书,算是解开了我的谜团,读完才明白,原来皮村的文化氛围是这么来的。

  书中一共写了17个“皮村兄妹”,或详或略。略的如莫晓明,只在“去皮村”一章里稍作介绍;张行、曹草、无心三位共用一章,每人篇幅不长但也写明了和皮村的渊源;“名人”范雨素和陈年喜共用一章。详细的如林巧珍、史鱼琴,小海、王海军等,一人一个故事并占了不少篇幅。

  “不服气的野马”写的是皮村工友之家的创始人王德志,“永远的小付”写的是皮村文学小组的创立者付秋云。我觉得这两人的故事应该放在最前面,时间线才捋得更清楚,让读者知道工友之家如何从肖家河迁到了皮村,而皮村又如何从无到有,一步步创设了同心学校、打工博物馆、二手商店、新工人剧场,并开展了各种兴趣小组,其中的文学小组最受工友喜爱引起广泛回响,也由此推动了范雨素的走红。

  作者当过记者,在皮村住过半年,和书中的几个人物认识了7年多,渐渐处成了朋友,而这些朋友自己也会写点文字。所以他的写作方式有点杂糅,有时是人物访谈,有时是记友人的回忆录,有时是现场报道,有时则直接摘取书中人物的文字。

  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是“深山里的猛虎”,作者跟着王海军出了两次工,干了两次活,实实在在地写出了这个人物“卑微辛劳的日常”。跟着王海军回他家乡的村子,实实在在看到了他家破败的院落,家徒四壁的屋舍,腿脚不便的老父亲。跟着王海军去了邻村,见到了他半勉强半愿意娶到的“老婆”,虽借此摆脱了光棍生涯,但对方又不是自己心仪的“小白兔”。这篇写得极其真实,因而最有力度;写得极其鲜活,因而打动人心。

  写万华山的那篇“环形成长”则有不少槽点。他因为什么离开皮村一笔带过,没写清楚。离开皮村后的时间线又有点混乱,最糟糕的是,转述了他的三段“复仇”经历,说他因这三段“复仇”治好了强迫症,但我读着总觉得这英雄复仇史有点魔幻和不真实,最后又说他治好强迫症是因为在回龙观医院吃了四个月的药。这篇人物纪实写得有点飘,半真半假扑朔迷离。

  总体而言,书还是不错,读完我想接着阅读《劳动者的星辰》,想看看袁凌笔下的人物们如何写自己。

  字数:1073
  转载来源:拖拖卡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3328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8:57 , Processed in 1.8388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