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新人报到
查看: 183|回复: 0

《浪漫主义的根源》全书梳理

[复制链接]

用户组:举人

闪电炫丰批

重建论坛勋章

      UID
5608
      积分
1063
      回帖
257
      主题
176
      发书数
102
      威望
744
      铜币
3882
      贡献
0
      阅读权限
50
      注册时间
2025-3-3
      在线时间
7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5-8
发表于 2025-3-8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好爱柏林的文字,汪洋恣意,一泻千里。

  他的文字没有佶屈聱牙的学阀气息,反而是非常清晰明朗的,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真正好的学者是能够把自己的观点教给别人的学者,是一个好的教育者,是一个好的演说家,他们不仅将那种东西探究得很彻底,而且还能用各种方式来表达。

  回归正题,这篇读书笔记的目标就是梳理这本书里柏林的主要观点。为了探究浪漫主义,柏林首先想要给它找一个定义,表面上柏林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但我认为,这个对于浪漫主义定义失败的承认,以及他对浪漫主义特征的描述,简直是浪漫主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best定义。

  01 寻找一个定义

  最初的问题是,浪漫主义为什么是异常巨大而激烈的变革?柏林说,这是因为它反对了启蒙主义以及之前的希腊文化观念,即相信世界上存在一种完美地前景,相信只需借助某种严格的学科,或某种方法就可以到达真理。【003】再进一步形容这个观念,是相信“普适性真理的存在”,是认为事物存在固有本质,是理性,是相信外部世界存在某种客观真理,是尝试用人的努力理解世界上的一切,是相信时代在进步,人类可以观察、分析、描述这个静止的世界。是规则、秩序,是牢笼。

  这让我都想起了李普曼对外部世界图式的追求,而我的舆情老师在课上分享的实用主义,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抛弃,但我当时也产生了一个疑问,即:如果我们抛弃了客观,也就抛弃了科学,如果一味强调多元主义,也就面临这交流的终结,这才是真正恐怖的事情。

  对此,柏林在最后一章给出了自己的答复:“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就人类出于彼此交流的目的而必须承认某些共同价值、共同事实,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还因为科学所言并非都是胡说,常识所称的并非全是错的——那种判断其本身就是自我矛盾和荒诞的论调——因为最彻底的浪漫主义,以及作为它的分支的存在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我看来都是谬论。”【193】

  那么浪漫主义从何兴起?柏林说:德国。【008】

  为什么不是法国?有趣的是,柏林有这样一段话:“可以肯定,法国大革命为之而战的原则即普遍理性、秩序和公正的原则,而浪漫主义通常与之关联的理念是独特性意识、深刻的情感内省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意识(而非相似性意识),它们之间完全没有联系。”【009】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国大革命是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走向了它的反面——非理性、暴力、流血、崇拜英雄。

  柏林的研究方法:通过回顾18世纪初,考察当时的局势,然后逐一考察是哪些因素颠覆了18世纪,引起了迄今为止西方意识最重大的变革。

  02 对启蒙运动的首次攻击

  启蒙运动的三个命题:

1. 所有的真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2. 所有的答案都是可知的。
3. 所有答案必须是兼容性的。

  所以,启蒙运动的这三个命题确实是西方传统的三个支柱,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乌托邦。这些正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一些假设。【028-029】那么启蒙运动对着三个命题只是做了一些改动,即“答案无法通过神启获得,因为不同的人获得的启示似乎是相互矛盾的”;“答案无法通过教条获得”;“答案无法通过某些特权人士的自我校验获得”;最终唯一的答案就是“通过科学”、“运用理性”。【030】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辉煌成就,上述观点不仅进入了科学和道德的领域,而且深入艺术领域。

  18世纪初的主流美学理论认为:人应该拿一面镜子照自然。【034】这里的“自然”=生活=设想的一种值得奋争的、人生向往的理想形式。在艺术领域,最高境界在于展现自然和人类向往的那种内在客观的理想。也就是说,要在自然中发现方法,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自然是一种合理的实体”。【035】

  雷诺兹,18世纪的美学理论家,他认识到一种抽象的形式理念要比原真的事物更加完美。(我觉得这该是古希腊的影响吧)所以,作画的目的在于向不断探索的智者或灵魂来传达自然的趋求。18世纪最具独创性的美学家温克尔曼所追求的古典艺术的原则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确实认为这个概念能够说明人应有的理想状态。【037】

  所以,当时的艺术家们都被激励着,去模仿这种理想,努力吧自然的内在意图展示给我们看。这些观点导致了对于形式化、高贵性、对称性、均衡性和明智性的偏好。当然有例外。比如孟德斯鸠大体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尽管所有人都追求同样的事物,但他们获取这些事物的手段必定各不相同。”【041】

  休谟的观点更具突破性。柏林认为,休谟对启蒙运动的攻击主要表现在他对它的两个命题的怀疑上。首先是,因果关系是不是我们直接感知到的,或者说我们能否确实知道它是存在着的。并非有因就有果。第二个命题是,他问:自己如何知道有一个外在客观的世界时,他无法用逻辑推导出来。因此,“我必须将这个世界当做一种信念之事接受下来,处于一种信任接受它的存在。”信念不具有推论的确定性。

  当然,这两位给启蒙运动造成的裂痕还不算大。真正撼动这场运动的思想,来自德国人。柏林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德国的时代背景:

  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人居住的地区比英国法国落后。当时,三十年战争让德国分崩离析,路易十四以及其他国家的军队杀伤了巨量的德国人。可以说,它摧毁了德国精神,导致德国文化萎缩成一种地方性文化——一方面滑向路德式的极端经院学究,另一种沉入人类灵魂深处(这归结于当时浓重的民族自卑情结)。伤痛和耻辱引发了虔敬运动。柏林认为,虔敬运动是真正的浪漫主义之源。【047】

  虔敬运动特别强调精神生活(柏林认为巴赫音乐体现了18世纪德国人的精神内倾性),蔑视求知,蔑视庆典和一切形式的东西,蔑视排场和仪式(ps:反正就是通过蔑视一切传统秩序达到心理平衡),特别强调受苦的人类个体灵魂和造物主之间的个别关系。这一切无非是深层的逃避【048】(和自我保护)。

  好,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给启蒙运动最沉重的打击,启动了整个浪漫主义进程,他就是约翰·格奥尔格·哈曼。此人是康德的对方辩手。下面我要谈哈曼的观点了。他说:

  ①休谟是对的,如果你要问如何认识宇宙,那答案会是认识它靠的不是智慧,而是信仰。②唯有特殊性才有意味。生活是一道水流,若试图截断它,必定会毁了它。→批判科学里那种将有生命的人变成某种形式的活死人。③创造是一种难以形容、不可言传、无法分析的个人行为。启蒙运动在扼杀人们的活力。④把神思和奇想从艺术那里剥离出来,等于是谋杀。热情是艺术所拥有的,它无法描述、无法分类。

  歌德将哈曼的观点概括为:“人所采取的一切行动源于他自身力量的联合,所有的分离都应该被否定。”【054-058】

  03 浪漫主义的真正父辈

  所以,哈曼其实是对“绝对理性”的一种反抗,他人们其实早已渴望的非理性提出来了。他观点的核心是:词语太理性了,我们需要神话。因为只有神话才能表达出一些不可言喻的东西。和很多神秘主义者一样,哈曼的辩护人布莱克追求的是重获对精神因素的控制。

  狂飙突进运动中,也有很多文学作品表现了哈曼的观点,即比起那些正常的人来说,不正常的人离上帝更近。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里面表达了对世界是一个非理性之地的观点,因此问题无解。

  这节小标题里面,被柏林评价为真正称得上浪漫主义之父只有两人:赫尔德和康德。

  首先,赫尔德的三个观点:①表白主义(expressionism);②归属的观念(notion of belonging);③真正的不同的理想之间经常互不兼容,甚至不能调和。【075】第一个观点的“表白主义”的意思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是表白,一个人无论在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充分地表白自己的本性,如果TA不能充分地表白,那是因为TA在自我限制。由此产生了赫尔曼的艺术观:艺术作品不再是对自然的模仿了,而是作者的一种表白。

  既然人创造了很多事情,我们的世界就是由我们所在的群体一起创造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使我们感觉能把握的原因。由此,他说,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可以归属的群体。这里,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一个人要使用词语表白自己。词语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经由传统意象代代相继的长流水,流到个人这里来的。所以,个人与他人共饮一水。但赫尔德并不是相信血统和种族是民族基质的民族主义者,而是认为人类群体是按照类似植物/动物的方式逐渐长成的。【079-080】

  好,到这里,他到达了一个结论:如果每种文化的价值都隐藏在特定文化的理想之中,那么每种文化都会有它自己的重心。【082】所以,每个人类群体都应该为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奋斗,or为了自己的传统奋斗。作为一个人,他应该说出他认为是真的真理。没有人能看到全部的世界,人生活在特定的区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内在的理想。【087】

  04 拘谨的浪漫主义者

  说完了赫尔德,接着说康德。康德是痛恨浪漫主义者,但他意想不到自己最终促成了浪漫主义的发展。是所谓“大唱反调只手推进浪漫主义选手”。他推崇逻辑、科学和理性,而讨厌狂想、夸张、神秘和混乱。由于康德认为价值是人类自己生产出来的实体(即如果人的行为不是缘起于自身内部而是自身之外的事物,那我们就有理由认为他们是不负责的【094】),所以他对所有的决定论全盘否定,着重强调人类意志【099】。这导致了一种带有革命性质的自然观。此前,人们对待自然友善而尊敬,而康德之后,自然变成了人的敌人。康德认为人部分地是自然性物体,然而,当人处于最自由的状态时,人能统治自然,模塑自然、压倒自然,把自己的个性施与自然,因为他要追求某些理想,通过追求理想,人在自然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因此自然就成了可塑的东西。【101】这里,人并不从属于自然,而是作为于自然。自然就像中性材料的一样。

  对此,柏林评价:“某种意义上,康德到底还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个孩子,因为他认为所有的人,只要她们心灵纯洁,一旦自问何谓正当行为时,在相似的环境下他们得出的答案是一致的,因为人们共有的理性使他们得出完全相同的答案。”

  康德在《爱弥儿》的刺激下,他逐渐相信:所有人都有能力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一个冲动行动的人,一个屈从于无从避免的压力行动的人,这个人不算是在行动,至少不是在作为道德的载体在行动。

  而这,影响了18世纪末他的忠实信徒——弗里德里希·席勒。席勒也和康德一样,强调人应该按照自己美好的、受道德指引的意志去征服自然。在他那里,自然和人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对比:自然是一个本质性的、反复无常的,或许有因果联系的,或许是偶然为之的实体;人是具有道德,能够辨别欲望和意志、责任和立意、正当与错误,能够采取相应行动,即便因此而触犯自然。这是席勒学说的核心。【107】但是,席勒拒绝了康德的解决方案,他认为人如果想要自由,他不应该只有履行职责的自由,他还必须居于主动位置,或选择职责,或选择自然。

  由此,他影响了浪漫主义的两个领域:诗歌艺术和造型艺术。最有悲剧性的对象是对任何压迫的反抗。因自在性质而受推崇的殉难和英雄主义也出现了,著名的伟大罪人和多余人理论就滥觞于此。

  席勒认为人类要经过三个阶段:①Notstsst(荒蛮阶段)/barbarian state(野蛮人状态),一个受必然性左右的阶段,这个阶段呈现出“Stofftrieb”,即“生理冲动”,人受到自然物质的驱使,有点霍布斯意味。第二阶段,Vernunftstaat(理性阶段),有康德和他的戒律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沿着卢梭勾勒出来的早先和谐社会阶段,需要靠艺术手段来获得解救,即Spieltrieb(游戏驱动)——保持玩家心态来解放自我。总是,这是席勒构建的乌托邦,即艺术家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他们发明规则,自己完成作品。【112-114】这种论调第一次奏响了人类观念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音符:即理想和目的并非通过直觉、科学的手段,通过对神圣文本的阅读,通过听取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而被发现,理想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理想是和艺术一样,被生成的。【115】总结下席勒:我们的任务是改变自然,教育自己,让自己不太灵活的天性能准许我们以某种优雅自知的方式追随和实现一种理想。此后,浪漫主义者变得奔放起来。

  这里柏林开始介绍第三个思想家:费希特。

  费希特劝我们不要耽于冥想,一味在知识海洋里追问诸如做些什么,如何生存这类问题,他说,这样泥浆无法发现答案。这是因为知识往往以更宽广的知识为前提条件,在解决一个命题前,你需要引进另外一些知识和命题来验证前一个命题,如此这般没完没了,因此我们只能止步于斯宾诺莎的体系,这个体系至多是一个严谨的合乎逻辑的统一体而已,其间没有任何活动的空间。

  那怎么办?他说,生命始于行动。“我们不是因为了解才行动,而是因为需要行动起来了解。”由此他得出一个重要命题:事物之所这样,不是因为它们外在于我独立存在,而是因为我让它这样,事物存在的形式取决于我如何对待它们,我需要它们做什么。这是出现较早却影响深远的实用主义。【116-118】

  他认为,人是一种持续进行的行动——连行动者都称不上。人必须坚持不懈地生产和创造才能臻于完满。唯一能达到完全自由的是某种大于人本身的东西,某种内在的东西——人的精神。费希特的精神不是个人的精神,而是集体共有的精神。

  05 奔放的浪漫主义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认为三个因素(美学、道德和政治)深刻影响了浪漫主义,依次是:费希特的知识学、法国大革命、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柏林根据他的三个因素,依次展开论证。

  接上面继续说费希特,这也是第一个因素。前面说了费希特赞扬“积极能动、富于想象力的自我”,费希特的观点中,自我是一个重要话题。他认为自我不是在认知过程中自然而然浮现出来的,而是在聚精会神受到某些阻挡不能继续时被意识到的。也就是这些“阻碍”使你感受到自我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因此,他说,主格的“我”(I)不同于宾格的“我”(me),这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权威观点,也是心理学的权威观点。宾格的我是可以被反思的,但是主格的“我”(I),从来不是在认知的过程中,而仅仅是在受到什么碰撞之后被你意识到的。费希特将这一过程成为Anstoβ(“碰撞”),他认为碰撞是主宰一切经验的基本范畴。而这种“碰撞”,就是在你和你想将你的人格施与其上的质料之间,以及你和那些抗拒施与的质料之间,绝对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正是在抗拒之中,“自我”和“非我”浮现出来。

  费希特对独特的自我的剥离拓展了整个视景。而谢林与他不同,费希特继承的是康德的观点:自然与人对立,而谢林持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活力论。对他而言,自然本身具有生命,是一种精神性的自我展开。他认为世界起初处于一种野蛮的无意识的状态,然后逐渐发展对它自己的意识。自然在为某些东西奋斗,却未意识到自己的奋斗。上帝就是意识的自我发展的原理。他说,上帝就是开始和结束。开始是无意识的,而结束则是对于自我的完满意识。上帝是一个不断进步的现象,是创造性进化的一种方式。(伯格森将谢林的“创造性进化”的发明权占为己有,而这种创造性进化后来居然影响了麦克卢汉...不可思议。)

  谢林的观点影响了德国美学和艺术哲学。因为如果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活生生的话,我们不过是自然中最具自我意识的代言人,那么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挖掘他自己,最重要的就是挖掘他自身里面黑暗的无意识力量,通过痛苦而暴烈的内部斗争将无意识提升到意识的层面。这就是谢林的观点。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传达出尚不具备完整意识的生命的悸动。而具有完整自我意识的艺术作品已经死了。这只是一种复制,一种知识,类似于科学。他要的是喷薄而出的力量、动力、生命和能量。【130-131】

  好,说完了费希特和谢林,这里神奇的东西出现了。费希特的意志理论和谢林的无意识理论的结合产生出了一个伟大的理念:象征主义。这是浪漫主义观念的核心。【132】那象征主义是什么?柏林说,浪漫主义认为我们周围的现实存在一种无限前进的力量(无限性),它是无穷无尽的,有限的东西无法包括无限的东西,他们知道,所掌握的方法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全部是无限的,但是他们努力逼近无限。因此得求助于寓言和象征符号,唤起的“不可化约性(irreducibility)”的观念。这与浪漫主义者用有限表示无限,用有形表示无形,用死亡表示生命,用空间表示时间,用言语表示那些无以言表的东西的特点不谋而合。这种思想影响到19世纪和20世纪,导致两种偏执现象:思乡情结和妄想狂。诺瓦里斯对蓝色花朵的追寻,永远不能找到的圣杯,都是思乡病的体现;而妄想狂积聚到叔本华那里达到了高潮,也主宰了瓦格纳的全部作品。

  施莱格尔说的第二个因素是:法国大革命。
字数:6539,作者:AbbyWan__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974269/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币 +1 收起 理由
wenxin + 1 论坛有您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奥本海制作丰氚箱子导致长崎速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5-5-12 09:07 , Processed in 0.8765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