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1085
好友0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1
在线时间35 小时
用户组:秀才
UID1085
积分966
回帖114
主题212
发书数0
威望803
铜币2396
贡献0
阅读权限4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35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1
|
在《Normal People》的座谈交流会上,萨莉落落大方地回答着来自编辑和读者的关于这本书问题,说不上妙语连珠,但至少轻快活泼,句句都飞一般的唰唰唰落到点上,令人满意。她一字不停地给在座观众阐述自己的写作心得。每每答完一个问题,好一会儿,你可以看到这位年轻作家,留着干练的黑发,配上一件基础款白衬衣,夹着胜利者的喘息,学霸式自信的笑容溢于言表。你很难不把她和其书中聪慧过人,却又和世界小心翼翼保持着孤独距离的女主人公玛丽安做比较。
“玛丽安不是以我为原型,她是虚构的,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至多算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极端,一个外延。”一如既往地直来直去,萨莉这样无情地掐碎了某读者的心中隐隐的一丝关于女作家和女主角的幻想。她继续强调自己的创作思路,总是去贴近角色,不带上帝般的审视和评判,只做一个旁观者,试图找到最合理的叙事角度。
这本书挂在豆瓣年度小说榜已有好几来月。5月份疫情还未散去,我对如何杀死无聊,耗光精力的知识储备也被疫情的时间黑洞消耗得差不多,终于,我的魔抓伸向了这本扎眼的畅销小说。某宝搜书是个好东西,花了五块钱买的原版(当然是盗版小说)。正巧同名剧集同期上线,争气地拿下了当时的榜一。作为一个由时间线驱动的热点机器,娱乐至死,我可能永远是尼尔·波斯曼笔下奚落的对象。疫情当头,人们就像过境的蝗虫,啃噬所有的新生事物,妄想抵御无穷无尽的虚无。互联网上如此一场染指着浓郁文青色彩的“狂欢”活动(装B接力)叫人缴了械。
故事发生在爱尔兰。《正常人》时间线跨越四年,从高中到大学结束。最大的看点是两个学霸间分分合合,纠缠不清的感情故事。男主人公康奈尔出身工薪家庭,母亲离异,日子拮据,但高中时期能文能武,学霸人设和运动明星的加持给他带来人缘和追捧。玛丽安是一匹孤狼,优渥的家庭背后,兄长在霸凌,母亲在打压。作者很会来事,戏剧性地安排康奈尔母亲作为玛丽安家的清洁工。他们的命运就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了。
两位学霸相约都柏林的三圣一学院,水平大抵爱尔兰牛剑。把萨莉叫来中国,她一定能在九十集的婆媳剧里大展拳脚。她有一种天赋,一种魔力。我想书中的玛丽安和康奈尔两人也是无奈,每每他两的关系要有进展,萨莉必然会设计几处幺蛾子,“践踏”那本就脆弱的爱情,踩碎读者的美梦。
萨莉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自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落实到笔下,男女主人公的阶级差异背景和小说里不知一次提到的对金钱的审视,算的上是其“意识形态”的投射。康奈尔失去了运动少年的光芒,玛丽安则摇身一变,成了大学上层圈子的交际花。
萨莉这样刻画玛丽安的金钱观,“玛丽安打开冰箱,换了盒酸奶,她问乔纳,人花大把时间工作,就为了换取金钱这种由人类创造发明的东西,这会不会很奇怪?” 但这样稀松平常的俏皮话可不会由康奈尔说出来。拿到来之不易的巨额奖学金时,康奈尔这样想,“成真了,他畅想的人生幕布画出来了,外国城市成真了,艺术大作成真了,地铁想坐就坐,他终于可以去瞻仰柏林墙!这就是钱,是钱把整个世界变得真实可触,钱虽肮脏腐朽,可也充满了魅力。”玛丽安当然也是专业的佼佼者,但奖学金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纸实力凭证,一票胜利者的应战书,她怎么会落康奈尔的下风。
病痛元素是萨莉的杀手锏。玛丽安不堪压力的家庭环境,发展出受虐倾向。康奈尔不奈金钱和物质的重负,抑郁情绪久积成病。对读者来说,特别是正在经历大学这一人生蜕变的群体,他们这种冷峻压抑的病态化具有非常强的可代入性。青春的阵痛没有解药,它是迷人的,并且拥有一种让人无法抽身的成瘾性。此外,书中算得上“频繁”的性爱场景经常成为他俩解决问题的润滑剂,同名改编剧集堪称BBC立台以来“香艳”之最。对读者朋友来说
亲密过后,玛丽安向康奈尔告解,“或许,我本就不希望被温柔以待,玛丽安说,我也搞不清楚,有时我会想,我就该为人蹂躏,因为我不是好人。”见康奈尔不理解,甚至些许诧异,她继续展开,“我说的都是真的,和吉米在一起,我像是在扮演另外一个角色,我想那样做,我想臣服于他。”玛丽安挑衅似的发出邀请,她希望康奈尔能对她残忍,她的受虐心理渴求得到满足。
“或许我太老套,在那方面跟不上你。”
康奈尔诚实耿直的自嘲在读者眼里显得有些可爱。他们对待二人关系的哲学大相径庭,穷小子第一次和玛丽安亲昵,“和她独处,他好像看见开了一扇门,门的那边超越了普通人的生活。门关上,他又远在门外”。他一直在追逐,好像赶上玛丽安,才踏上了正常人的门槛。玛丽安要的是什么,她不自信,想要确认康耐尔的爱意,她想要更多,希望康奈尔接受她的不完美。
萨莉谈论亲密关系时被问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否如此巨大。小说的结尾出现几行略显刻意和矫情的作者自白,“她终于臣服了他,他选择接受她的臣服,于是她被他被救赎。”读到这我翻给萨莉翻了几个白眼。有那么一种恐怖既视感,苦情剧终于到头,小三败给了正房,媳妇熬死了婆婆,洗脚婢做了太后。不过,萨莉落落大方地承认这一故事的俗套内核在现实生活中站不住脚,她不是什么社会学家,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开一本小说,大谈特谈他俩是如何改变对方。
但不得不说,本书的引言确实让人入戏。本书中文译者考据得出其引言还有过变动,最终呈“精神状态的变化是一个秘密,人们将它恰当地命名为“皈依”,对我们当中许多人来说,无论天或地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启示,直到某种个性同他们的相碰,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影响,并迫使他们接受它。”就此,这个有关成长和改变的故事在框架上更站得住脚了。这也是萨莉的写作哲学。让故事自己走路。值得一提的是,我阅读时中文译本还未出版,豆瓣上的条目为直译《普通人》,几个月后,官方给出译名《正常人》。
考究萨莉的访谈,说到自己的写作思路,她打趣地给各位观众科普了一个小知识。“Normal People”这一书名是在故事快进展尾声才敲定的,强调自己总是删删补补,力图达到当下最完美的叙述方式。所以纠结普通人,还是正常人的意义也就不大了。与我而言,这本小说的绝佳体验来自于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智慧和幽默。她无心说教,一切都显得自然,好像那句话,那个词就长在那。
一处情节是玛丽安帮康奈尔付打车费,她写道“周围的朋友们见话题太私密,就自顾自的聊了起来”,客套化和距离感跃然纸上。“祝他们好运,那就让革命来的更猛烈些吧,最好是足够残忍!”路上碰见游行队伍,迟到的玛丽安这样嘴快。让人共情的大道理也鲜有出席。萨莉借康奈尔之口道出,他们这个年纪变数很大,一个小小的决定也可能影响今后整个人生的走向。
细碎的语言充满着感染力,上一秒你可能被钉她的私货里暗自神伤,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对语言戏谑的掌控能力让你下一秒啼笑皆非。处处有惊喜,萨莉总能不落俗套,开起语言的过山车,把你折腾一遍又一遍。就像她孩子气般地建设书中的对话。全书找不到一个引号!引号消失了。所以你得适应这种不同寻常的对话模式,言简意赅,好像打磨了一遍又一遍的电影台词。而事实证明,电视剧的高度还原性从台词方面就可见一斑。无法说一摸一样,但他给我的感觉就是读了第二遍小说。
这是萨莉的第二本小说。在出版处女作《聊天记录》后,她花了五个月完成了《正常人》。她因这本书为《纽约客》所称赞,“千禧一代最伟大的小说家”。萨莉自己是个大书虫,她提到自己从19世纪的美国作家汲取了颇多灵感,她的写作风格和叙述技巧也都受到了磨练。此书译者在豆瓣上直接献上一篇名为“萨莉·鲁尼是怎样炼成的”的激情小作文,虔诚的考究这位女作家,追溯萨莉的灵感源泉,最后他得出结论,除了萨莉,谁都不会知道炼成萨莉·鲁尼有多困难。
第三本小说在写,这个年轻作家才刚刚起步。
有观众向他提问,自己在成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她面带微笑,一丝狡黠,几分从容,更多的是霸气侧漏的自信,“我学到了如何写第二本小说。”
字数:2780
原作者:飞驰吧江江
原网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8419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