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UID868
好友1 人
听众0 人
收听0 人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最后登录2025-5-11
在线时间71 小时
用户组:举人
谙于世事,不愿世故。
UID868
积分1031
回帖324
主题176
发书数0
威望781
铜币1802
贡献0
阅读权限50
注册时间2025-3-1
在线时间71 小时
最后登录2025-5-11
|
杜牧的《过华清宫三首·其一》是一首小孩子都耳熟能详的诗,尤其是其中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时候大概知道个中缘由,什么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啦,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的抨击啦,借古讽今、警戒世君啦,都是些能答在试卷上的“场面话”,我们知道其背后真正发生了什么吗?
当然不知道,这不“无人知”嘛,小老百姓怎么可能知道看不见的上层究竟做了些什么?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这篇八万余字的小说就把这首诗所描写的背后故事讲了出来。
以一首诗为引,尤其是以一首耳熟能详的诗为引,写成一篇出彩的小说是很难的。人们往往带着对这首诗的期待去读小说,很多线索我们都以为自己知道了,就会通过小说里的蛛丝马迹往自己已知的内容上靠,很容易因为没有感到意外而变得乏味不已。
《长安的荔枝》从一开始入题就很精巧,以上林署底层官员李善德买房之事引君入瓮。
李善德这位从九品下的小官是明算科出身,孜孜汲汲攒了一辈子钱,51岁这年终于在长安城南的偏僻地段贷款买了套房。其中细节就像现代人买房那般盘算,也让我这种根本买不起房的小角色看看距离51岁还差多少年,想想这个叫李善德的“公务员”实属不易。
这种贴合现代人生活习惯和情感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一下子跟进他的视角,进上林署、进长安城、进岭南荔枝林……一路经历官场沉浮,为人物的命运唏嘘不已。
故事第一次戏剧冲突发生在李善德从上林署接到敕令,看似是上司把一桩可以捞到油水的美差给了他,没想到这就是阴谋的开始。“荔枝煎”与“荔枝鲜”一字之差,过程之险恶陡增百倍,让这个官场小人物深感惶恐。
如果不是李善德意外识破这场阴谋,不日便“卒”,识破了可能是受尽心灵上的折磨,晚几天再“卒”,终归是个“死”字。李善德接到圣人的任务是在贵妃六月一日诞辰之前,从岭南运新鲜的荔枝到长安。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小说中出现了我们的熟人,刚当上小官的诗人杜甫和韩承,他俩在这篇小说中作为李善德的友人为他出主意。韩承看透官场劝李善德与妻子和离,算是料理后事;杜甫比较刚,横竖是个死,不如奋力一搏试试看。两人一巧一拙,一圆滑一刚直,像是李善德混迹官场思想上的两位门神。
李善德开启这场夺命任务的马拉松,难的不仅是他要做的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身,更是和这件事息息相关的官场形态,这让不谙世事的他处处受阻,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应对运送荔枝这件事上,出身明算科的李善德可以用逻辑思维解这道难题。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有:荔枝的品种、采摘时间,飞骑的种类和转运时速,与荔枝重量的关系,路线的选择等等。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计算、实验,也失败过,改良过,最终在理论上仍不能保证万全,然而已想出了或可一试的应对之策。
“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计算,陈子、刘徽、祖冲之、祖暅在这一刻魂魄附体。李善德的眼睛布满血丝,却丝毫不觉疲倦,恨不得撬开自己脑壳,一磕到底,把脑浆直接涂抹在纸卷之上。”这已经是李善德为人能到达的极限。
李善德越是沉浸于这件事本身,越是显示出自身“做实事者不得善终”的无力感,无力抵抗肮脏官场的利益纠纷。越执着于完成这件任务,他在看到官场险恶的同时也在步步迷失、堕落。
他遭遇过刺杀,遭遇太监夺功,几次三番身陷险境,慢慢看清现实。上头的人要一块冰,中间为了安全可能会按十块调拨,下头执行的人要备出二十块;上头要三十丛荔枝,下面就要把荔枝林全砍掉……认清现实的过程中,他一步步让出自己做人的底线,变成了自己当初厌恶的人。
就当我以为李善德的个人意志终被消耗殆尽的时候,他最终竟敢与右相杨国忠对峙,挖掘出背后不可见人的勾当。“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馆、从化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这段语出惊人的话是李善德的良知引发的质问,他的陈子、刘徽、祖冲之没有负他,他终究没有负他自己。
这些不过是后来拔高的意义,是小说的杜撰,是美好的幻想,放在现实中,李善德不知被千刀万剐多少回,最终作者还是给了好人一条出路。
马伯庸写这篇小说用了十一天,和李善德运送荔枝的时间等同,看得出他写得酣畅淋漓,历史知识和情节构架早已成竹在胸,读者读这篇小说也酣畅淋漓,一口气便能读完。
小说中的大唐历史知识和细节达到了完美契合,小说与历史不同的是历史讲究真凭实据,小说有杜撰空间,这部小说中既结合了历史证据,又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加入了个人符合逻辑的猜想,这样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长安城,一个自成生态的大唐世界。
这点很容易联想到《长安十二时辰》,我只看过剧,里面也是由各类小人物搭建起了这个故事,细节处很是考究。也许是写那部小说时已经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如今运用起来才更炉火纯青。
《长安的荔枝》中离不开“算”,这是主角的人设。一种“算”是算计,读者和主角一样未必谙官场之事,每次作者都能很好地解释人物动机,虽略显厚黑,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如战场,多了解一点总归不错;一种“算”是计算,各种数据摆出来就很唬人,李善德的计算是理性和逻辑的体现,它背后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所以才可信,才有逻辑,使这个故事不像无根之浮萍。
这部小说将来会被影视化,已经看到电视剧预计在2022年上映,《长安十二时辰》大火,这篇小说也不愁没人拍。我想若是被拍成电视剧,应该是会注入许多小说中没有的人物和内容,这也是小说的问题所在,篇幅所限,人物还是太少,有些情节还是太在“意料之中”。
一件为人熟知的事,小说算是写出了人物的命运起伏,也满足了百姓对于这个“无人知”的故事的想象,电视剧再这样拍还能做到不落俗套么?又是一件未可知的事。
总字数:2100
作者:oscure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7145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