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回复: 0

[历史军事]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国家、政统、道统

[复制链接]

0

听众

0

收听

9

好友

进士

Rank: 8Rank: 8

UID
699
积分
8936
回帖
8094
主题
599
铜币
3885
威望
4586
银币
1
贡献
1
发书数
14
注册时间
2015-5-25
最后登录
2024-5-10
在线时间
3973 小时

版主

QQ
发表于 2024-4-2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的中国思想史著作一般是以时间为序,列举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并探讨思想观念的流变。历史学家杨念群的新作《问道》则另辟蹊径,采取了专题形式,提炼出了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汉传佛教在内的几组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主题。本书写作风格总体是梳理+普及,如对“正统”的分析就没有引述历史上与此有关的大量文献,因此阅读较为顺畅。

大体而论,书中几组概念分别对应国家、政府和意识形态。其中,天下观是指向中国的国家观念建构。正统论关注的是所谓政统,即统治权的合法性。儒法思想和新儒学关涉道统,即支持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老庄和佛学与儒学既对立又融合,也深度渗透进了主流意识形态。

古代所谓“中国”最初是西周对王室所在中原地区的称呼,进而衍生出以中央为原点辐射到东西南北的“四方”概念。与之相连的是所谓“天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按照周朝的政治观念,“天下”包含“九州”与“五服”,九州侧重对疆域的划分和设置,“五服”更多体现了以王畿为原点,由内而外构建的政治等级网络。在这一文明体系内生活的即“华夏”,而在这之外生活的,就被称为“夷狄”。历朝的夷夏观并非一成不变,书中对此作了梳理,指出了其从“尊王攘夷”到“大一统”,再到宋室南迁后“夷夏之防”的流变。

而到了近代,面对西方入侵,传统的“天下”认知框架被打破。到甲午战争后,“国家”意识才逐渐形成。当时的思想者接受了民族国家的概念,但又并不接受国家分裂的局面,为回应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相处的问题,于是又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概念。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以及“中华民族”的观念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随时势而流变,并且都是在与外部交互碰撞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全面入侵的危急关头,凡在“中国”疆域内的各族都汇入“中华民族”的身份,以抵御外侮,展现了疆域与族群融合的一体性。

书中关于“正统”的介绍追溯了历代王朝对统治合法性的论证由讲究神秘出身到重视道德水准的转变,以及为何清代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 以此说明“正统观”的演变折射的是不同时代帝王的实际政治需要。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代,君主只要出身统治家族就当然具有统治的合法性,而汉朝的创立者出身低微,是靠起兵夺得政权,因此就要借助神秘力量说明获得上天支持。经历天子当由兵强马壮者为之的五代乱局,宋代对正统的论证转而强调具备德性和混有天下这一事功。而清朝皇帝以夷狄而居中国,就更强调大一统的事功。但无论哪种论证,都有其不足,也无法阻止王朝的没落。

而与政统密切相关的是道统问题。帝制时期的大多数时间里,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被用于论证统治的合法性。书中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将儒学分为两段,即传统儒学和宋明“新儒学”,前期儒学尤其汉代还带有许多神秘色彩,而宋代以后的儒学则将神道之说剔除,在此基础上,书中认为后者实现了社会的泛道德化。而对道家的分析,强调其与儒学互为镜像,骨子里并无本质区别。而汉传佛教原是异域传法,与儒家学说存在巨大冲突,但为得到中国人的认可,经历了一番改头换面的“中国化”过程,与儒道学说合流,也对新儒学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其实我们看王阳明的学说,很多类似禅宗,这也是王学当时为人所诟病的原因之一。

本书分析了“中国”这片疆域上的人民对所处政治实体的认知、对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判断及其秉持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延伸到与此相关的诸多思想观念。

----转自煎茶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70318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5-10 07:19 , Processed in 0.0379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