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回复: 0

[其他] 《十八岁出门远行》:个体生命的无意义

[复制链接]

4

听众

2

收听

2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163425
积分
2012
回帖
1114
主题
216
铜币
6872
威望
1345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19
注册时间
2023-10-12
最后登录
2024-5-12
在线时间
327 小时

发主题系列:闻鸡起舞子鼠未羊巳蛇版主

发表于 2024-3-23 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0年代刚刚褪去文革的恐慌,在经过了前期的反思和调整,80年代中后期,处在社会变革百废待兴的阶段,文学界常用“新启蒙”和“重回五四精神”来描述80年代的时代特征,“新”“重建(回/写)”等字眼被大量使用,这正是与年轻人探索人生的道路,国家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想契合的,在这个意义上“五四”和80年代总是有一些可以讨论的空间,但是作为远离五四半个多世纪的80年代,又该如何理解,这里我尝试从余华《一个人出门远行》这部短篇来讨论。

        余华是80年代中我最喜欢的作家,《十八岁出门远行》作为他登上文坛第一部作品,也像作品中十八岁主人公一样,在艺术处理或者在主题复杂性上多少有点欠缺,但是他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和先锋形式语言的探索都表现出独特的风格,虽然作品中讲述的是一个青年人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故事,但是每个人物事件都想展现了特定时代的风格同时也积极回应这个时代的问题。

        这部短篇题目中“远行”概念的出现,就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词语。

        为什么要“远行”?

        在中国20年代初,与“远行”同样具有召唤的词语——“出走”,成为当时渴望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旧道德旧礼教的一种反抗姿态。这种“出走”获得一大批青年响应,他们脱离家庭,走向街头,参加政治运动。如果“五四”的“出走”是为了与政治相拥,青年通过“出走”积极投身各种社会运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那么80年代的“远行”则却是反向行进,80年代的国家逐渐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个人也逐渐从政治的高压状态下解放出来,为了与无处不在的“政治”决裂,渴望通过“远行”的方式让生活和理想远离政治,回到个人的本身。新的时代即将开启,青年人对于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有了新的标准,在整篇文章中,余华的讲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一个独自远行的青年为寻找住宿和食物过程中的一系列遭遇。当“我”作为我,作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去感受这个社会,感受人间冷暖,成为青年的追求。

        “远行”又能怎样?

        一个青年人离开家庭,青年的出走,“娜拉走后会怎样”,延续了鲁迅的《伤逝》的风格,对于出走并不是一种成功,陷入更深刻的危机,但是80年代的远行,是对远行本身的质疑,远行的意义在何处,我们要出去找寻一种怎样的生活,以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人公单纯戏谑的态度,赤忱简单又带有青年人的傲慢,远行,然后碰到莫名其妙的谩骂,殴打等,当我们以一颗赤忱的心拥抱这个时代的时候,或者这个时代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他的恶来自人心,来自社会,作者的态度冷静,但是冷静的背后有深刻的讽刺和深深的忧虑,但是却是一种戏谑的情绪,不再有鲁迅的呐喊和拯救的意义,80年代沿袭的五四精神中启蒙的意识已经被淡化。知识分子开始怀疑启蒙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探寻,在经历了百年的探索,仿佛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回到了起点,中国的发展在何处,我们要怎么选择前方的道路。那种理想化的各种主义和思潮,就像主人公在路上碰到的那些人一样,当我们加以区分和辨认,一味的自行理解和热情拥抱的时候,他往往用一巴掌让你清醒,逃离政治回到社会生活中的成功,“我”却感受到更大的力量在掌控着我们的生活,把“我”推向一种悲剧的境地。

        远行不同于出走,五四时期的出走是为了反抗,是为了挣脱家庭的束缚,获得个人的自由和解放,80年代的社会似乎也是把人们从高度集中的政治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人重新认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我”存在,但是故事最后“我”看到父亲在整理背包,父亲告诉我是为了让我出门准备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父亲”这个形象,在中国历来的文学创作和传统思想上都是与国家相关联的,这时的“我”与父亲的关系并非对立的,也不是决绝的反抗,更多的是达成一种约定,于是“我”是得到了“父亲”的许可“远行”的,作者或许刻意或者无意的又消解了以脱离政治为目标的“远行”的拒绝力量。
   
       如何看待“远行”?

       远行对现实的态度更加暧昧,它不是坚定的反抗,是离开一个地方到另外的地方,它强调的是离开到远方去,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是一种现代的绝望情绪,如果说他是对现实世界的消极应对,但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远方的召唤让他离开,这仿佛有种在没有意义的之处探寻出意义的做法,故事里同样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不知道前方有什么,每个人都说“你走过去看吧”,尝试,勇敢的走,走,本身就是意义。所以,哪怕“我”的“远行”是父亲认可的,“我”也依然“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但是“我”抱着对这个未知世界的善意和热情,“我”走了一天都不累,“我”没有畏惧路途遥远艰险,但是随后发生被汽车司机殴打、抢水果被冤枉,却发现讲道理的秩序被打破,愤怒成为一种无用的情绪,每个人都追求利益和实用性,在“吃一堑长一智”的思想里,“我”也变得尖锐、刻薄、好斗,在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中变得遍体鳞伤,最后只能缩在同样遍体鳞伤的找到了些许的安慰。当“我”回忆起这个出门的遭遇,却是用“晴朗温和”、“阳光非常美丽”、“高高兴兴”这些温暖的字眼来形容,把暴力和人性恶化为一种美学,其中有着对善良和人性美的质疑,以及深刻的讽刺。

        80年代的青年陷入了现代情绪之中,他们探寻生命的意义又质疑着意义的存在,追寻着人生的理想又在时代的变幻中动摇,像在荒野中呼唤,没有人能听到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回答,到处都是方向,又没有方向。正是这样的绝望的情绪和理想的无所依靠之中,他们选择“远行”——远行本身就成为了意义,或许,远行本身就没有意义,又或许,没有意义就是意义。






[发帖际遇]: mingribianyuan 手机掉厕所请人打捞,花了 2 铜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5-13 02:32 , Processed in 0.0327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