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8|回复: 0

[其他] 《明清唱和诗词集丛刊》|诗如何群

[复制链接]

2

听众

0

收听

0

好友

儒士

Rank: 4

UID
162893
积分
375
回帖
381
主题
36
铜币
165
威望
166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0
注册时间
2023-10-3
最后登录
2024-5-9
在线时间
46 小时
发表于 2023-11-1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如何“群”?正如“诗无达诂”,也可言人人殊。窃以为,“诗”首先是“群”的产物,且不说多有集体创作,即便如所谓的“桑间濮下之曲”,以迄后世的山歌对唱,亦不可目为非个人抒怀言志之作,而是“群”相唱和。至于“不学诗,无以言”的行人辞令,更是“群”相唱和的独特表现。“不学诗,无以言”更进一步,则是宗经征圣,祖述摹仿,代有不绝,也可以视为“群”相唱和的异代回响。

当然,诗歌的发展,绝不会止于宗经征圣,有时宗经征圣,不过是“托古改制”,以复古为革新;而大凡新生事物,总是相对弱小或脆弱,“抱团取暖”式的结社唱和,便应运而生。当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的高调宣示性唱和。致敬前贤的唱和,也是推动诗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比如李白宣示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历代的和陶诗,以及藉东坡生日等举行的雅集唱和。
文人结社和雅集唱和与诗歌发展的关系,至宋元蔚为典型,个中因由及其影响,欧阳光教授的《宋元诗社研究丛稿》首先作了集中揭示。而元末明初的文人结集唱和,其于地域文学流派与诗歌创作发展,则有更新的启示;根据蒋寅先生的考察和论述,以乡先辈为榜样的区域文学传统,也就在明初才正式登上文学舞台(参见蒋寅《清代诗学与地域文学传统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这在岭南地区,尤为典型;南园结社唱和,几乎成为岭南诗歌发展的一条主脉。

因此,纵观横览,唱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理解中国诗歌及其传统的一把钥匙,而尤以明清为盛。那么,远者“音容渐渺”,明清亦不清晰,但正是可以发力爬梳理,有以清晰呈现的可能。特别是近来笔者在治生活史的过程中,发现晚清民初唱和风气之盛,几轶前代。比如在上海,由于民清鼎革,遗老丛集,结社唱和,几成其生活乃至生存方式之一。而唱和空间,也由传统的私家园林宅第,增加为高级妓女的长三书寓,然后再到新兴的园林式的闽川菜馆,如消闲别墅等,直接间接地催生了上海酒菜馆业的更新换代,实堪玩味。再进一步想,上海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这些传统的诗词唱和是否能构成上海文化的底色?与新兴的海派文化是何关系?通今宜鉴古,晚清民初上海的诗词唱和的传承与新变是什么样的一种形态?不啻上海,北京、广州均有类似情形。凡此种种,都勾起我强烈的一探中国诗词唱和传统的欲望,尽管绝对是力不能逮,但向往之心却无法止息。方此之际,欣逢上海大学姚蓉教授主编的《明清唱和诗词集丛刊》(以下简称《丛刊》)出版,设法罗致披阅,大有所获,深有所感,不揣谫陋,略呈管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5-10 15:57 , Processed in 0.03434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