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5|回复: 0

[其他] 逃避现实,躲进理想的港湾——《恐惧景观》

[复制链接]

4

听众

2

收听

2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UID
163425
积分
2025
回帖
1128
主题
216
铜币
6330
威望
1351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19
注册时间
2023-10-12
最后登录
2024-5-13
在线时间
336 小时

发主题系列:闻鸡起舞子鼠未羊巳蛇版主

发表于 2023-11-1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逃避各种自身不想看见的现实,而保持内心的理想的状态。年幼的小孩子,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害怕黑夜,害怕黑夜中的魅动邪恶的身影,此时为了逃避这种内心的恐惧,他们会“潜入并躲在被子里”,用被子紧紧裹住自己,幻想自己逃离了魔鬼的监视。青少年虽因年纪的增长,不再害怕这虚幻世界的产物,但是却仍然有逃避的欲望——升学的压力、家庭的负担、社会的责任,是他们产生理想幻想的源头。成年人脱离魔幻进入现实世界之后,难道就不会有对生活产生丝毫的幻想吗?他们依旧也会有逃离的想法,由城市搬入城郊是一种逃离,由大城市搬入小城市是一种逃离,城市的快速的步调、紧张的生活方式、快速的消费模式,是他们想要逃离现存生活而打开另外一种生活的大门的钥匙。
逃避无处不在,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人生的旅程。它让我们在紧张的生活之外,幻想了一片理想而有生机的天地,在此种美好的幻想下,而不丧失对生活未来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激情。这种逃避从某种程度来看,是有意义的。正如段义孚先生所言的那样,许多文化都是在逃避自然的威胁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产生出来。
段义孚先生也不否认现实,在段义孚的笔下也提到了另外一种人——接受现实的人。这种接受现实的人是接受自己的地位的人。这种人没有过高的人生理想,甘于落入平凡与普通的陷阱之中,接受他们作为被统治者的从属地位。这种看清现实的人,无力为自己的命运反抗,被统治者所宣扬的“理想社会”麻痹,甚至于接受这样的一个现实,认为自己就该处于这样的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完完全全的成为上层统治者的附庸。在书中,他以印度贱民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这一情形。“贱民们对解放运动非常怨恨,甚至是无比感慨——对别人要引导他们离开自己的‘合法的地位’而无比愤慨。”麻木的灵魂,思考的堕落,既定的现实惨状,早已在他们思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即对现存生活状态的适应,对自身地位的认同。
逃避现实与现实本身本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逃避现实也就是我们想要进入的理想状态,可以以理想来解释。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碰撞下得以前行。
段义孚先生拿“进食”体现了这一观点。进食本身是一种动物性的行为,为了让进食的行为“去动物化”,不让进食这一行为显得如此的野蛮,于是便有了用餐礼仪的诞生。这让进食这一行为带上了文明的色彩,不显得那么的粗鲁。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进食行为也逐渐演变催生出吃饭的社交礼仪,同时,在另外一种分支上,烹饪文化得以发展。这就是“进食”的粗鲁性的现实与渴望将“进食”去动物化的碰撞下所催生出来的饮食文化。
正是对于现实社会现状的不满,对现实的逃避,对理想的向往,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每一种文明的催生与发展,都不离开人类对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就拿社会发展阶段来说,人类社会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早期的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再由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最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的变革都是人们对于现存的社会的不满,想要进入理想社会而做出的努力。在悲惨现状的鼓动下,与美好理想的感召下,人们才会拿起手中的武器,打破现实的藩篱。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与欲望。在欲望与激情的刺激下,以及理性的辅佐之下,才使理想能够以一种人们所希望的那种状态下实现。
就拿清末晚期的三次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例,来体现当时人们为逃避现实,实现理想而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变革都展现出不同阶段下人们所要具体逃避的现状。洋务运动是人们想要逃避清朝政府统治下的科学技术孱弱的现状,理想就是科学技术强盛的国家,于是便有了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动。而戊戌变法则是看到了人们被愚昧思想的束缚,想要实现解放人们思想的理想。辛亥革命比前两者伟大的地方在于看见了社会制度的腐朽,以一种强劲的手段来实现理想中中国的模样。这三种运动都是最初都是从想要逃避中而产生出来的,这三种不同形式的“逃避”,对于当时的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有效。从这里看来,“逃避”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而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巨大利器。 这与之前人们对于逃避主义所带来的“做白日梦,妄图靠幻想靠逃避解决问题”的消极看法是不一致,但尽管逃避中会有幻想,但也正是这种幻想,才产生了人类社会独有的文化。

© 本文版权归豆瓣作者  甜甜  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5-13 23:45 , Processed in 0.0338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