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回复: 0

[现代文学]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书评

[复制链接]

1

听众

4

收听

0

好友

儒士

Rank: 4

UID
177191
积分
486
回帖
31
主题
73
铜币
2148
威望
428
银币
0
贡献
0
发书数
60
注册时间
2024-5-12
最后登录
2024-6-1
在线时间
42 小时

双子座白羊座

发表于 2024-5-13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得不说,《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个书名真的很能让人被吸引,拿在手里一口气读完三分之一,看着这位文学博士、副教授、曾赴美的访问学者杨素秋老师,在以文化深厚闻名的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中心城区碑林区挂职文旅局副局长,负责新建一座区图书馆的过程中,演绎出一场又一场“懂书的人”和“懂官场的人”之间的碰撞,实在是又好气又好笑……
困在“魔法部”的人
喜欢书的人里面,恐怕很少有谁没做过开书店或者在图书馆工作的美梦。即使是已经完成文学博士学业,又在大学教文学,杨素秋老师也在机缘巧合下,提交了到西安市碑林区文旅局挂职的申请,并承担起了建造区图书馆的工作。那一句“欢迎你来我们这儿,放开手脚去干”,恍如“哈利·波特”中的魔咒“阿拉霍洞开”,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对角巷”的大门。
“我没想到,自己偶然选岗,却进入了一座有着响当当历史的衙门。”
时至今日,不知道当杨素秋回忆起这句自嘲时,会不会心生感叹:自己为这段一年的挂职之旅做好了各种困难准备,却未曾想过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会是如何适应成为一个“体制内的领导”。
从曾经那篇刷屏刷到再也看不到的关于“外卖员和外卖平台关系”的文章,到最近引发热议的“忙到没有时间上课的青年教师们”,我们总是在感叹困囿于一个个冰冷App中的打工人的艰辛,同样,成为合格的“体制内的领导”,也是不容易的。
很久以前牛群、冯巩说过一个经典相声《小偷公司》,其中有个关于“圈阅”的段子,一个很简单的申请,层层批示后一共画了五个圈,总经理一看,大笔一挥:”同意,到奥运会去偷!“
而对初来乍到的“杨局”来说,“圈阅”同样让人困惑:“阅”、“阅处”、“阅示”,这三个词啥意思?分别应该怎么处理?一起到政府各个部门挂职的博士服务团团友,以“挂友”自居,讨论自己是“高挂”了还是“低挂”;写的报告都是“线条清晰”的“1个主题,2场大赛,3次培训,4份文书,5次整治……”,或者创造“文旅+”和“+文旅”等“高大上”的“新时代”名词……
不得不说,中华汉语的博大精深,往往在这种地方最大限度地显示它的精微。
而杨素秋挂职的这一年(2020)正是前所未有的大流行的第一年,在那个第一波疫情刚过,老百姓渴望自由,政府部门却不能有丝毫放松的阶段,基层人员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都懂。
“我不能说谎”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从主管文化的领导到给领导出谋划策的文化教授,从教科书上的条目定义到普通读者有个地方看书的简单需求,再到出版社和书商的实际利润,对图书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需求。
在杨素秋眼里,图书馆是将每个人的身份差距拉平的地方,而在碑林区图书馆这种社区公益性质的图书馆,这个特质更是必须达到。由此,才会有那句整本书的点睛之语:
“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
灵魂——书目——的背后,正是杨素秋对“文化”二字的认真和执着。
让书商配好图书馆启动时需要的三万册书,大概只要几分钟时间,“但这个书目,不是为书商做的,不是为评估达级做的,是为人民做的”。在这一刻,大大咧咧习惯直来直去的杨素秋,仿佛站在了“厄里斯魔镜”前,毫无掩饰地被照出了心里最真切、最强烈的愿望。
又要说到翁贝托·埃科在《玫瑰的名字》里对中世纪僧侣的批评。他说修道士将知识限制在修道院范围内,并以知识和真理的保卫者自居,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掌控对科学发展、真理传播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信杨老师一定看过这本《玫瑰的名字》,也相信她一定会认同埃科的这个观点,因为某种程度上,她精心选编书目的行为,在不断完善图书馆“灵魂”的时候,同样寄托了自己的心愿:通过馆里尽可能多样性的书目,消除人们在“读书”这件事上的门户界限,打破知识获取上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角度和视野去理解人,理解世界。而不是像那个傻乎乎的某非遗文化传承人那样满脑子糟粕,或者在教学生写作时,无奈地让他们要么多看报纸,要么多看某大家。
在这样的理想主义下,杨素秋坚持住了,“对不起,我不能说谎”,“那种腐臭的食物,我不会吃的”。
Expecto Patronum,呼神护卫
杨素秋说,她申请到政府部门挂职,是为了从大学这座象牙塔出来,看看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体验下政府机构又是如何运转的。但我觉得,这段挂职文旅局、打造碑林区图书馆的经历,让杨老师看到的,是比在大学校园更多的、更生动的书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读书这件事上,每个人和书籍之间的共振不同,只有自由地去“读”,更多地和“书”碰撞,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有用”和“无用”。
很喜欢杨老师在《阅读树枝的女人》中记下的一个场景。喜欢植物、喜欢自然的王焓老师每年都会去贡嘎山做野外考察。她每招收一位学生,都会和学生一起选一棵代表自己的植物:铁树,栀子花,绣球,吊兰……
这样的“借代”,立刻让我联想到“哈利·波特”中呼唤自己守护神的那句咒语:Expecto Patronum。卢平教授说,守护神咒只有在回想自己最快乐的那一刻才会生效。斯内普教授选择和哈利的母亲莉莉一样的牝鹿作为自己的守护神,说明最坚定的意愿能决定每个人的守护神形态。
而杨老师在书里记下的众多人与书之间的故事,一如那句“Expecto Patronum”,唤起了每个人的“守护书”,忠实地守护着他们和书之间的缘分。
受困于视觉障碍的读者潘越以图书馆的智能阅读器为工具,终于能够“看”书、上网,并坚定地为自己的孩子培养出了热爱读书的习惯;杨素秋的坚持(采购超厚超重的盲文书)让杜斌这样的盲人读到了更多的好书,甚至在她手把手的帮助下,理解了地球的经线纬线,明白了为什么地球的转动会造成四季更替;
书法家杨国庆为图书馆推荐了书法类书单。他为儿子豆豆随着年纪增长,再也找不回小时候“我手写我心”的快乐和热情而遗憾;又在教学生书法的过程中,思考“美”和“利”、具有“真情实感”的书写和“不差分毫”的技术之间的差别;
武侠小说家李亮在传统武侠困顿衰落的时候,突发奇想下沉到学生中收集素材,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认真思考普通的生活细节、普通人的吃喝拉撒,以此打开属于自己的全新的武侠写作宇宙;
漫迷夏目给杨素秋打开了全新的 ACG、动漫、二次元世界的大门,最后她却被夏目开的咖啡馆里三幅“火影、死神、海贼王”手绘漫画背后的故事所吸引;
老朋友、文艺理论博士赵文为图书馆推荐了一张三百多本的书目,在两人的对话中,一个痴迷于读书、做研究、做翻译的爱书人形象跃然于眼前,只不过,这样的书痴在今天同样受困于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巨大冲击,无法适应实体书店向网红打卡地、咖啡馆、文创销售店的转型……
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赵文的困惑正是对书店、对纸质书多年来变化的一种记录,没人能预测书的未来。同样,谁又能预言图书馆会走向何方?所以,《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真的好难回答。
杨素秋说自己挂职的一年,除了完成碑林区图书馆项目,上任文旅局副局长时的种种关于传播文化的设想几乎都没能实现;府谷县图书馆陈馆长“七碗酒换一套《四库全书》”的本事也没学来,倒是在图书馆建成后,学会了像“章鱼一样伸出几只腕足去探查”来看书的小学生有没有在童书区捣蛋;勇敢坚定地保护了自己一条一条编制的几万条书目,却在挂职结束告别时没有抵抗住下属“打来的糖衣炮弹”……
杨素秋的导师曾送给她一本朗西埃的《无知的教师》,里面有句话:“任何被教的人,只是人的一半。”
建造图书馆的经历,让杨老师认识了一半的世界,也知道了另一半世界要靠自己去探查,编“不能编”的书目,做“不能做”的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或许也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答案之一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阡陌居

GMT+8, 2024-6-7 05:18 , Processed in 0.0357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