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jun2012 发表于 2023-11-21 15:30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于2003年出版,一直蝉联美国畅销书排行榜。小说以追风筝展开整个故事情节,叙述了男主人公阿米尔与家中仆人哈桑之间的故事,而它又不只是一个纯粹关于友谊的故事,更关乎着亲情、人生、内心与救赎。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和诚实。而对于主人公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着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抢回少爷赢得的风筝,遭受了异端份子的强暴。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幕,但作为哈桑最亲密的朋友,他却没有站出来阻止。阿米尔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为了逃避内心的谴责,他嫁祸哈桑偷了他的表,把哈桑和他爸爸一起赶走了。后来,因为恐怖分子对阿富汗的占领,阿米尔和他父亲一同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忍受着自己因懦弱而背叛朋友的煎熬,他再次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希望可以得到救赎,却意外地发现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已死,阿米尔已经不能挽回什么了,但是,哈桑的孩子还处于危难之中。这时候,阿米尔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勇敢地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小时候,他们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哈桑口里吐出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阿米尔吐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之后所有的故事,似乎早已在这五个字里埋下根源。通常,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出生那一刻起,哈桑就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了,或者可以说是“心理妈妈”。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以伤害哈桑为代价。
  “为你,千千万万遍”,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一个是普什图,一个是哈扎拉;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身份的不同,注定了命运的差异。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清舞 发表于 2023-11-21 16:16

从传统的美学范畴看,你的评论可圈可点。
从接受主义美学或者解构主义美学的视角而言,应该有另外的结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